三下乡|“井冈星火忆杏林,岐黄筑梦共前行”——“杏林星火”实践团之“健康中国‘百千万’·岐黄青年在行动”专项活动总结篇
为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结合“健康中国‘百千万’·岐黄青年在行动”专项相关要求,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杏林星火”实践团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中医科普、卫生宣讲、健康调研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弘扬中医文化,为健康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井冈山,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绿色宝库。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也与中医药事业有着独特的联系。“杏林星火”实践团来到这里探寻红色革命与中医药的交融历史,在红色老区进一步弘扬中医文化。
1 “红色追光之旅,重走英雄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井冈山的第一站,实践团便选择重走红军路,传承红色魂。团队依次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南山公园火炬广场、黄洋界等红色教育基地。在参观学习中,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刻地领悟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实践团参观井冈山红色教育基地)
(实践团参观图)
2 “追寻红色记忆,中药源远流长”
团队成员均来自中西医结合学院,于是第二站便从小井红军医院启程,探寻这里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坚持认为“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医药被投入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实践中。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中医药没有辜负人民的期待,为万千军民的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小井红军医院的参观之旅,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展出,让中西医结合的红色记忆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穿越历史长河,深深地印刻在实践团成员的心中,更成为激励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动力源泉。
(实践团参观小井红军医院)
随后,实践团又参观了当地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挖掘石斛这味道地药材背后的红色故事。石斛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药材,在抗战时期因偶然发现其能缓解缺水危机并丰富前线饮食,从而成为战士体力大增的关键因素。通过追寻这段红色药材记忆,实践团更加意识到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意义。
(实践团探寻道地药材——铁皮石斛种植基地)
3 “探寻井冈非遗,点亮华夏狮灯”
井冈山全堂狮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富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演艺术。团队成员此行拜访了井冈山全堂狮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林文辉先生。在交谈中,成员们深刻领悟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含义,也了解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兽影摇摆群雄众,鼓声震撼天地高,正是一代代的传承人的坚守,捍卫了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杏林星火”实践团也将更加积极深入实践,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发扬者、继承者。
(实践团成员参观林氏祠堂并访谈林文辉师傅)
4 “走访红区调研,健康相约相伴”
调研活动开始前,实践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制作调查问卷,计划开展有关红区居民身体健康的社区调研活动并结合老年人实际情况,利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解决“久、难、大”(病程久,治愈难,对日常生活影响大)疾病问题困扰。后期,团队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得出调研结论,并在饮食和中医养生方面给出相关建议,旨在运用中医养生方法助力红区居民群众身体健康。
(实践团开展社区调研活动)
(实践团调研成果统计图)
5 “香囊轻挂拓染印,岐黄传承望孩童”
实践团成员在茨坪镇红军路社区开展文化科普活动,成员们以饱满的热情传播卫生健康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带入乡村,走进儿童,更好的推广向大众。成员们通过讲座形式向孩子们和家长普及了卫生习惯和健康知识,同时结合香囊拓染等传统文化体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中医健康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和家长参与,收获了热烈反响。
(实践团成员开展卫生健康知识科普)
(实践团带领孩童进行香囊拓染制作活动)
(孩童拓染效果图)
6 “青春志愿行,健康常相伴”
在井冈山市茨坪镇中心大道,实践团成员开展健康中国“百千万”·岐黄青年在行动活动。实践团成员开设摊位,为老人提供血压测量、推拿、香囊和药茶等中医志愿服务,并解答健康疑问;根据老人体质推荐不同药茶,结合季节特点提供夏季养生和洪涝避险宣传单;实践团成员还提供脉诊服务,并给予生活建议。通过这些活动,“杏林星火”实践团在红色老区弘扬中医文化,推广健康生活方式,赢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称赞。
(实践团进行系列中医志愿服务)
这个假期,“杏林星火”实践团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重走红军路,追寻红色记忆,探寻非遗文化,走访红区调研,开展科普活动,为当地居民提供中医药志愿服务。通过此次实践,成员们深刻领悟井冈山精神和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同时将中医药文化带入乡村,推向大众,不仅传承中医国粹,也为健康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