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 四十载辉煌┃启航新时代遗产保护新篇章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它不仅见证了华夏儿女的坚韧与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便是蜿蜒的万里长城。值此“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四十周年之际,8月30日,由中国长城学会、北京日报主办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四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上将、中国长城学会荣誉副会长张黎,陈毅元帅之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荣誉副会长陈昊苏,谢觉哉与长城学会重要创始人、老红军王定国之子、王定国公益基金会会长谢飘,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将何雷,北京日报副总编辑李学梅,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长城学会荣誉副会长张柏,北京晚报原新闻评论部主任苏文洋,乌兰察布市政协原主席、乌兰察布长城研究院院长白颢,山西省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忻州市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王源,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罗哲文之子罗杨,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王志国及长城保护与价值挖掘领域的专家学者、长城沿线省市代表及社会各界力量近100名嘉宾共聚一堂,围绕促进新时代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1984年盛夏,北京晚报与北京日报携手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等单位,发起了“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赞助活动。这一创举,不仅开创了社会集资修复文化遗产的先河,更在邓小平、习老、黄华、马文瑞、王定国、杨国宇等领导题词鼓舞下,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爱国洪流,激荡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让长城保护成为全民共识,激发了全球华人的文化自觉与民族自豪感。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春华秋实。在“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精神的照耀下,我国长城保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安升在主题报告中深情回顾,指出这四十年来,长城不仅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屹立不倒,更在保护与利用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八达岭、慕田峪到山海关,数十个国家级旅游景区的建成,不仅让古老的长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璀璨窗口。同时,长城保护修缮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捐款与资金的有效利用,为长城的“延年益寿”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此过程中,“长城小站”等志愿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以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成为了长城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此外,60余家长城专题博物馆的开放,不仅丰富了长城文化的内涵,也为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长城历史、感受长城魅力,进一步提升了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四十年风雨兼程,爱国情怀与长城情缘历久弥新。今年5月14日,领导人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深切回信,如春风化雨,激发了全国上下对长城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广泛共鸣。
石峡村,这个昔日藏于深闺的村落,如今因长城而焕发新生。依托得天独厚的长城资源,村里发展起乡村旅游,民宿、书屋与非遗工坊相映成趣,成为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村党支部书记李汉东表示:领导人的回信如同灯塔,照亮了石峡村乃至所有长城沿线村落的未来之路,他们将不忘初心,继续深耕长城文化,将守护长城视为己任,让长城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当年社会赞助活动的首倡发起和组织者,北京晚报原新闻评论部主任苏文洋讲到:今年,北京日报与北京晚报积极响应,分别启动“沿着长城看中国”大型采访与“40年40人”特刊。以笔为媒,再次掀起长城文化宣传热潮,号召亿万民众亲近长城、热爱长城、共筑守护长城的钢铁长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城保护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会嘉宾纷纷表示,要继续秉承“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的初心与使命,深化长城价值的挖掘与研究,推动长城保护与旅游、教育、科技等多领域的融合发展,让长城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长城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典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文:天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