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基层治理,缔造幸福生活 —— 关于广水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与探索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广水市深入践行新时代 “枫桥经验”,以省级 “双试点” 为契机,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方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短板,为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提供参考,广水市委党校 2024 年春季学期年轻干部培训班学员成立调研小组,通过多地考察、多次座谈、反复打磨,形成本调研报告,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层治理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既是国家治理的 “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质效与温度的 “神经末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基层治理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 “中国之治” 新境界。省委书记王蒙徽多次强调,要以 “共同缔造” 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 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这为我们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方法与路径。
就广水实际而言,几年前,全市空心村、空巢化、老龄化现象突出,乡村治理荒芜,部分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基层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近年来,我市运用 “共同缔造” 理念和兴办乡村合作公司,积极解决基层治理难题、补齐短板,治理效能不断提升。2023 年,我市入选全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双试点”,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全省农村 “一约四会” 优秀组织奖,并被纳入全省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全省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虽已取得阶段性成绩,但仍需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方法,推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广水市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生动实践
(一)坚持政治引领,挥好基层治理 “指挥棒”
以 1 + 3 + 2 + N 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为指引:一是凝聚工作合力。发挥市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压实市 “四大家” 领导对分管领域和联系镇办试点工作的包保责任,遵循共同缔造 “三个转变” 工作要求,整合市直部门、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等 “五方力量”,构建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建好基层架构。如应山街道前河社区科学划分治理单元,将全区 5876 户、21471 人按小区、楼院、楼栋等划分为 16 个区块,每个区块成立 1 个功能性党组织、4 支服务队,构建 “街道党工委 — 社区党委 — 区块党组织 — 楼栋党小组 — 党员中心户” 的纵向到底组织架构,完善从 “社区 — 小区 — 楼栋” 贯通到底的基层治理单元体系,提升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精细化水平。三是突出示范带动。采取 “先试点、再推广” 模式,设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村(社区)100 个,深化共同缔造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村(社区)23 个,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和典型案例,形成 “党建引领湾组治理”“合作公司联农利农” 等有效做法,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提升。
(二)坚持自治强基,激活基层治理 “内生力”
以 “一约四会” 为载体,以兴办乡村合作公司为契机,推进乡村自治创新见效。一是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如关庙镇肖店村从乡贤、返乡能人、退休教师、退役军人等优秀人员中选聘成立工作专班,选出党员中心户长 5 名,协调邻里湾内矛盾,保障村组建设顺利开展,使该村居住环境显著改善。二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如杨寨镇梅子沟村建立红白理事会,积极组织开展 “婚事从简、厚养薄葬” 等移风易俗活动,制定《推进移风易俗婚丧嫁娶简办倡议书》,流水席从 20 桌减至不超 6 桌,操办婚丧嫁娶事宜 40 余次,为村民节省资金 20 余万元,有力遏制了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三是发挥产业赋能优势。充分发挥乡村合作公司基层治理赋能赋智作用,调动村民干事创业积极性,变 “一边看” 为 “一起干”。如关庙镇梅庙村依托乡村合作公司,携手返乡能人,打造各类观光花园 3000 余亩,2023 年营收 485 万元、利润 90 余万元,带动 130 名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和人居环境整治双丰收,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入选全省农村 “一约四会” 典型案例。
(三)坚持法治保障,筑牢基层治理 “压舱石”
坚持用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力量解决基层突出问题,应山街道八一社区、十里街道观音村先后荣获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一是始终坚持普法指路。如十里街道观音村积极创建法治文化公园,每季度组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利用普法视频、广播播报、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营造法治氛围,同时组建基层普法工作队伍,解答群众法律问题,年提供法律意见 20 余条、法律咨询 50 余人次。二是用好巡回审判制度。如广水街道办事处利用巡回审判车,实行巡回审判、法官上门办案,审理物业纠纷案 4 起,让当事人在家门口参与诉讼,实现 “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的良好效果,相关经验被省高院官方微信报道。三是打造基层特色法庭。持续推进 “一庭一品”,打造特色品牌,如应山法庭转型为审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的专业法庭;城郊法庭转型为审理涉金融案件和涉开发区落户企业案件的专业法庭;杨寨法庭定位服务保障省级杨寨工业园高质量发展,打造 “省级工业园金牌店小二”。
(四)坚持德治教化,绘就基层治理 “同心圆”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乡贤文化和道德模范评比等载体,将精神文明建设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一是厚植德治底蕴。如吴店镇积极推荐道德高尚、能力突出的村书记走上镇级领导岗位,加大对优秀村干部宣传报道和表扬力度,提升社会知名度,增强村级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二是强化德治约束。如蔡河镇老虎岗村实行加减分 “积分制”,对村民进行道德约束,通过做好人好事加分、违反村规民约扣分的方式鼓励村民崇德向善,让好人好事得到认可和褒奖,让闹事者受到约束;杨寨镇京桥村将村湾治理各项事务量化为指标,对村民日常行为评价积分,积分可兑换实物,还与个人评先选优、入党入伍、股权分红等挂钩,以实际利益约束村民行为。三是创优德治载体。如吴店镇东河村以文化为载体,搭建 “德园夜话” 平台,制定孝老爱亲、矛盾纠纷、文明乡风 “责任牌”,通过群众共商大事、共评争议,解决纠纷 30 余起,开展 “好乡亲、好婆媳”“一月一小评、半年一大评、年终一总评” 等评选活动 10 余次,被评为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类” 典型案例。
(五)坚持智治支撑,奏出基层治理 “最强音”
依托 “数智化” 载体,加快从 “部门监管” 向 “多方联动”、“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警” 转变。一是发动全民参与。如应山街道前河社区建立议事民主共治平台,发动群众在微信群 “提意见”,线上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并开展实时投票,营造 “邻里一家亲,有事好商量” 的睦邻风尚,群众线上提诉求 264 条,解决 211 条。二是依托技术赋能。如杨寨镇京桥村打造 “1 个泛园区平台 + N 个标准化乡村应用服务”,实现乡村振兴平台统一管理,通过 5G 数字智慧大屏清晰展现全村公共安防全景分布和关键点位画面,为村里综治、安防等工作提供保障。三是汇聚资源力量。打造 “社区智慧治理平台”,全方位承接政务数据,民生类 50 余项服务事项实现 “掌上办、一点通”。如应山街道双桥社区将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 “三单工作法” 搬到线上,通过 “认岗认事” 让社区党员和下沉党员参与治理,网上定期发布群众诉求,党员干部及时接单落实并反馈,服务群众质量更高、效果更好。
(六)完善基层监督,促进基层治理 “高效能”
持续畅通监督渠道,健全基层监督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方面,建立调研机制。注重信息收集与共享,打破数据壁垒,通过调研、问卷、信访等渠道发现问题,找准基层治理切入点和着力点。另一方面,找准方法对策。经实践探索和完善,部分镇村形成基层监督特色经验。如十里街道办事处采取线下公示监督与线上平台智慧监督相结合的 “晒、查、访” 三步工作法,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监督;吴店镇东河村首创 “五章联督” 机制,对村级产业和工程项目事前决策、事中实施、事后结算报销等程序严格把关,已在全市推广。
三、当前基层治理工作存在的短板
(一)基层治理力量不足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人” 是关键因素。当前,我市多数村干部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难以适应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一是村(社区)干部年龄结构偏大。以长岭镇为例,全镇 39 个村(社区)有村干部 191 人,其中 35 岁及以下 25 人,36 岁至 45 岁 51 人,46 岁至 55 岁 83 人,56 岁及以上 32 人。部分村民和党员年老体弱、忙于生计,缺乏干事创业激情,导致村两委班子活力不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果不佳。二是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较低。全市多数村干部为初、高中文化水平,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 34.8%,半数村(社区)干部不熟悉电脑操作,不善做群众工作。三是村(社区)干部后备力量薄弱。部分村(社区)虽配备大学生村官,但受环境条件限制,大多顾虑重重,存在 “不愿干”“不愿待” 心理,农村基层治理人才匮乏。
(二)基层资金支持不够
一方面,基层干部待遇与工作量不匹配。长岭镇村干部工资待遇为主职 4 万元 / 年、副职 2.8 万元 / 年,90% 的村干部脱产工作,而基层情况复杂、群众工作难做,工资待遇与工作量不成正比,影响村两委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导致岗位吸引力不足、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部门监管不严致使资金使用效果差。乡村治理多样,相关部门重部署,对政策实施、资金管理使用等监督不力,存在项目、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现象。
(三)法治保障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基层诉求渠道不畅。城内居民常通过市长热线、信访局等市级平台投诉生产生活问题,再转回社区协商处理,反映出基层治理法治化制度化缺失,居民法律意识和基层工作者依法办事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乡村法律服务难落实。虽村(社区)都有法律顾问,但因下乡成本高,难以及时提供现场服务,履职形式大于内容。
四、关于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充实基层人才力量
一是选优配强 “头雁” 方阵。以创建 “五星” 党组织和 “五星” 乡村合作公司 “双创工程” 为契机,通过集中开展政治教育、业务培训、比拼交流、现场观摩、帮带培养等措施,锻造有情怀、有激情、有担当的领头雁,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二是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重点关注村(社区)“两委” 班子成员、村级年轻储备干部、35 岁以下未达高中文化水平的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青年等,加强党规党纪、法律法规学习和相关技能培训,提升依法办事能力。三是号召大学生回村实习锻炼。大学生能为村里带来基层治理新理念,传授线上办公技能,提高办公效率。
(二)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提升基层自治成效
一是用好用活 “四议两公开” 议事载体。坚持村级重大事项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程序民主决策,通过公开议事统一思想,实现基层自治公平公正公开。二是持续深化 “一约四会” 制度。引导 “四会” 组织依职责开展文化交流、邻里节日、互帮互助等活动,增强互动、增进情感、增加认同。同时,以推广积分制为核心,建立奖惩运行机制,确保 “一约四会” 长效、系统推进。三是优化乡村合作公司运营机制。发挥乡村合作公司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动作用,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公司分红等带动基层群众增收致富,增加基层治理资金和人力支持。
(三)完善法治体系建设,运用法律破解难题
一是持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强化移风易俗小微权力监督管理,汇聚 “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民情恳谈日”“一线协商、共同缔造” 等活动合力,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营造浓厚民主法治建设氛围。二是整合完善法律资源。强化法治乡村建设核心力量,深化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标准化、效能化建设,整合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受理、法律咨询等资源,实现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精细化、便捷化。三是推动基层法治宣传走深走实。用好网络媒体载体,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等场地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系列宣传,提升群众纠纷化解认知度,引导群众正确解决纠纷。同步开展 “调解能手”“优秀调解员”“金牌调解员” 等典型评选活动,增强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同与支持。
(四)深化文明乡村建设,激发基层德治活力
一方面,持续开展 “请老乡、回故乡、建家乡” 活动,提升农村吸引力,动员乡贤、本土企业家捐资捐物,支持村(社区)硬件配套、软件提升和队伍建设,为乡村治理注入活力。另一方面,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建立村(社区)史料档案,加强文化传承保护。整理文化故事,鼓励文艺创作者将本地特色文化编成评书、剧本、顺口溜等作品,融入乡村治理内容,增强文化感染力。
(五)推进智慧平台下沉,创新基层治理方式
持续推进一体化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加强镇(街道、开发区)、村(社区)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实现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推动自助终端向村(社区)、园区、商超、银行等延伸,实现水、电、气、网等缴费服务事项自助办、掌上办,以智慧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能。
(中共湖北省广水市委党校 2024 年春季年轻干部班调研组 张潇然 陈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