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大通道 谱写“长江班列”新篇章
服务于长江经济带的“长江班列”,于2023年12月10日首发,截至2024年9月底,“长江班列”已累计突破开行班次1200列,发运超6万标箱,货物价值超55亿元,为助力四川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加快形成东西并进、内外统筹、陆海联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注入强劲动能。
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铁水联运”,以铁路方式连接四川和湖北荆州港,绕过三峡“堵点”,有效提升运输时效,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产业发展,“长江班列”的开行充分发挥铁路运能大、速度快、不易受气候条件限制等优势。通过铁水联运助推生产原料进川和特色产品出川双向流通,进一步优化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畅通沿江黄金大通道,推动实现“经济通道”迈向“通道经济”。“长江班列”由北、中、南三条通道构成。北通道:主要由达成、襄渝、焦柳等线路组成成都至荆州的径路里程约为1253公里;中通道:主要由沪汉蓉铁路的成遂渝、渝利、宜万、汉宜组成,成都至荆州的径路里程约为950公里;南通道:主要由成渝、渝怀、焦柳、荆沙铁路构成,成都至荆州的径路里程约为1771公里。
“长江班列”在时效和成本上均有优势,不仅大幅缩短货物运输时间,在政策引导支持下,综合运输成本比传统运输方式成本低,实现物畅其流。客户都是用“脚”投票的,在整体运价差别不大的情况下,“长江班列”把生产类原料更快地送到客户手中,有助于缩短生产运转周期,对客户有着更强的吸引力。“铁水联运”让物流快速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物流运输的高效与稳定犹如坚实的基石,支撑着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地区的繁荣昌盛。“长江班列”的火力全开,将充分发挥铁水联运的众多优势,进一步打通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合作“大动脉”,实现东部沿海产业向西部地区阶梯转移。
铁水联运,“牵手”中欧班列,标志着长江港航通道的进一步延伸。与中欧班列有效衔接,是“长江班列”的最大“增量”。欧洲到华东地区的钾肥、板材、橡胶、荞麦等进口货物,经中欧班列“成渝号”到达成都城厢站,再从站内无缝衔接“长江班列”运往武汉,接驳长江班轮到达华东地区,实现国际多式联运。据城厢站数据显示,9月以来,每天抵达成都城厢站的中欧班列中,约有三分之一的集装箱需要转运到华东、华南地区,其中70%通过“长江班列”运输。“长江班列+中欧班列”国际国内双通道互联互通、无缝衔接,为欧洲到华东地区货物运输提供了新的选择,进一步推动了泛亚泛欧铁路大通道延伸拓展。
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重要突破口,以铁水联运为代表的多式联运,在政策持续加力和经营主体发力下,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实现铁水联运全覆盖,意味着届时长江干线铁路和水运运输网络基本联通。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优势不断优化长江“黄金通道”综合运输结构,服务区域实体企业和高端制造业入川出海,进一步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陈奇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