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奠基年代的无悔青春——致敬劳模邹义发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时间:2024-11-22
导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他们以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邹义发,就是这样一位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劳模精神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是对那个奠基年代的青年跨越时空的致敬。 一、 苦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他们以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邹义发,就是这样一位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劳模精神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是对那个奠基年代的青年跨越时空的致敬。

一、苦难岁月,逆境中成长

邹义发,1927年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不到十二岁,他便外出当学徒,开始了艰苦的劳动生涯。在建昌的一家报社和临川赣东日报印刷厂,他从买菜、做饭、扫地做起,逐渐学会了铅印、石印和摇印报机。

“学徒那段时间是最艰难、最痛苦和最难忘的。”邹义发回忆道。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工作时常因为瞌睡而受伤。然而,正是这段艰苦的岁月,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他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文化,这种勤奋学习的习惯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侵略的阴影

在建昌报社工作期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他的家乡抚州。为了保护铅印设备,报社安排他和同事们押送一艘船,装载着这些珍贵的设备逆水向南丰进发。然而,行程刚刚开始,他就发现日本侵略者已经近在咫尺。为了躲避日本人的追击,他们不得不调转船头,改向黎川方向撤退。

就在他即将离开城边的河流时,日本军队的飞机出现了。它们在空中盘旋,对他们进行疯狂的扫射和轰炸。子弹像雨点一样落下,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他们被迫停靠岸边,他跳下船,躲进了水中,只听见子弹击中岸边树叶的声音,那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

日本侵略者离开后,邹义发回到岸上,却发现船已经不见了。他失去了交通工具,只能步行继续向黎川方向前进。在路上,他看到了逃难的同胞们,他们被子弹击中,无法动弹,躺在路边痛苦地呻吟。他想,他们的家人一定是带着无尽的悲痛和无奈离开了他们。这些悲惨的场景,都是日本侵略者毫无人性的残酷所造成的。他至今还记得那些无助的眼神和痛苦的呼喊,那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回忆。

“在逃难的路上,我两天只吃了一顿早饭,饥饿难耐,只能喝河水充饥。到达黎川后,我无亲无友,只能和其他逃难者一起,去深山砍柴,然后挑到城里去卖,以此来维持生计。我们没有住处,幸好当地农民收留了我们,让我们住在祠堂里,并提供了生活必需品。这样艰苦的生活持续了大约两个月,直到日本侵略者撤退。”邹义发回忆道。

回归与再度逃难

然而,当邹义发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却是更加惨绝人寰的景象。日本侵略者撤退时,不仅杀害了无辜的村民,还放火烧毁了整个村庄,包括他姐姐的房子和他未来岳父的房子。在逃难期间,他还听说了一个令人心碎的事情:邻村的一个孕妇,手里抱着一个孩子,身后还跟着另一个孩子,被日本侵略者追赶到无路可逃,最终选择了跳入水塘,四个人全部淹死在其中。这就是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它们连孕妇和孩子都不放过,我们的妇女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受到侮辱和侵害。

1945年,日本投降后,邹义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轻松。他先后到了黎川、杭州、北京等地,1949年邹义发在华北军区修械厂工作期间,不幸染上了伤寒。先在部队的丰台医院进行救治,后被转送北京的陆军后勤总医院治疗直至痊愈。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间的冷暖,也坚定了他报效国家的决心。在辗转各地的过程中,无论何种情况,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不仅如此,在自己的文化提高的同时,邹义发也帮助其他人共同进步。

1949年,邹义发作为工人代表,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开国大典。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他亲眼见证了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耳畔回响着激昂的国歌声,看到了毛主席那伟岸的身姿。那一刻,他内心充满了自豪与使命感,深知自己的命运已与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连。

二、官厅水库:青春奉献的见证

1952年,邹义发响应国家号召,从华北军区军械部转到水利部门工作。这一年,他25岁,正是青春年华。他被分配到官厅水库工程局,参与修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

在官厅水库的建设中,邹义发担任修理班班长,负责各种设备的维修工作。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施工设备陈旧,经常出现故障。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出现故障,就必须立即进行维修。冬天的张家口,风刀霜剑,有时必须冒着严寒进行工作,甚至需要露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那时到了冬天,手生满了冻疮,但没有人叫苦。”邹义发说,“大家都被周围高涨的工作热情包围着,憧憬着大坝修成之后的样子。”由于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组织的认可,1953年,邹义发在水利部官厅水库立下一功,受到了嘉奖。

邹义发立功证

修建水库恰逢抗美援朝时期,在社会上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捐献活动,作为水库的建设者该怎么办?大家讨论结果是每天增加一小时的工作时间,并且在业余时间多生产修理枪炮支援前线。邹义发和他的同事们就早上班晚下班中午吃完饭不休息,一天干十多个小时。提早上班时生产维修车间的大门还在上锁,大家就利用下班前留下的一个没有闩死的窗户,钻进去提前工作,这样辛苦的工作大家都无怨无悔。就这样,直到坚持到抗美援朝的胜利。

1954年,大坝主体工程完工,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毛主席亲临工地视察。后为官厅水库写下了“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成”的题词表示祝贺。

三、地质勘探:青春坚守的岁月

1954年,邹义发转入地质队工作。条件更加艰苦,作为修理人员,需要常年在野外,随着钻机走,而且是几个工地不停地转,常年回不了家。但他从未有过怨言,始终坚持在一线,为国家的地质勘探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地质队,邹义发不仅负责设备的维修,还要懂得设备的保养,出现故障及时查到原因,在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得他当年一听到机器异常的运转声,哪怕是难以察觉的异样声,就知道机器出了问题,并当即指出问题出在哪。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技术革新,经他革新的离心水泵,极大减轻了运转负荷,多年没再出过问题。1976年,在一次地质勘探野外作业时,由于工作条件极其艰苦,技术人员短缺,为了不耽误工期进度邹义发连续的加班加点,不小心被一根倒下的铁管砸破了头,鲜血染红了整个脸颊,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缝合。可是不等伤口愈合,他就不顾领导和家人的劝阻毅然投入到工作中去。他说不能因为自己的伤病而延误工期,耽误生产。直到现在头部还经常隐隐作痛,贴满了膏药,他很认真地说,“贴膏药管用,贴上疼痛就减轻了”。

在面对他人危难时,邹义发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责任感。对一位自寻短见的同事家属实施正确的施救,最后终于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很多年过后每每提起此事,这位家属及其家人还是都感激不尽。在官厅水库工作期间他又勇救一位13岁落水女孩。在莱芜南山子后村,他再一次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了一个溺水的孩子。他还曾在冬天烤火时,及时发现并抢救了四名因一氧化碳中毒的职工。

工作中的无私奉献

地质队每年都会利用冬训时间集中给机台工人上课,邹义发作为技术骨干多次为钻机工人上课。队上来的新职工,或者队办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车间参观学习时,都由邹义发给他们讲课,带他们参观学习,而且全是义务劳动,没有收取一分钱的报酬。

在邹义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次重要的选择,这个选择不仅定义了他的工作态度,也体现了他对专业精神的坚持。当时,单位领导鉴于他在技术领域的卓越表现和同事们的广泛认可,决定提拔他担任领导职务。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意味着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

然而,邹义发在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拒绝了这个提拔。他深知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他热爱技术工作,享受在机器和设备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认为,只有亲手操作,才能最直接地感受到工作的成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

他对领导说:“我更愿意留在一线,和我的机器待在一起。我相信,只有在我熟悉和热爱的领域,我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他的这一决定,虽然让一些人感到意外,但更多地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他们看到了邹义发对技术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对自己工作的深深热爱。

四、荣誉与责任:青春见证的荣耀

1976年,邹义发回到了大队车间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当时广泛使用的钻机在使用两三年后就得报废,尤其是钻机上的20多个四川产的齿轮油泵,每个油泵在1970年的价值就高达500多元。这对于当时经济尚不发达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我看到这些油泵就这样被换下来,心里真的很痛。”邹义发回忆道,“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资源的浪费。我当时就想,我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邹义发没有被这个难题吓倒,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八级钳工的他决定自己动手,对油泵进行改造。他首先拆开油泵,对油泵的原理和零件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经过仔细的研究,他发现油泵的主要问题在于漏油。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长期未被解决的技术难题。“我发现,这些油泵缺少一个关键的功能,就是没能解决漏油问题。”邹义发说,“我决定对油泵进行改造,增加一个防止漏油的装置。”

匠心改造,成效显著

邹义发的改造方案简单而有效。他稍加改造,就解决了长期困扰钻机的漏油问题。这一改进,不仅延长了油泵的使用寿命,也大大节约了成本。改造后的油泵,从1976年一直到1989年12月邹义发退休,都没有再回车间修过。这十多年间,这些油泵一直在稳定地工作着。

“这一次改造,一个油泵不知道要顶多少个新的。”邹义发自豪地说,“今后使用中油封也是有年限的,如果漏油,只需要换个油封就可以了。”这一改造,不仅体现了邹义发的匠心精神,更是党和国家教育的结果。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普通技术工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邹义发回忆录中记载显示,他自己进行的小发明和小革新就多达30几项,有些成果还在全局进行了推广。这些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技术含量,但是在国家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是非常实用的,不仅节约了国家的有限资源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邹义发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多次被评为技术标兵,先进工作者。1958年,他被评为济南市工业先进生产者,1959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出席群英会,享受省级劳模待遇,入选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荣誉册。面对荣誉,邹义发从未骄傲自满。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继续在地质队兢兢业业工作接近40年,为国家的地质勘探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9329日,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基建交通积极分子会议地质局代表。前排右一为邹义发

五、退休不褪色:延续青春的奉献

到了退休年龄,终于可以结束和妻儿的两地分居,过上安逸的晚年生活了,可是因为当时技术人员的奇缺和他出类拔萃的专业技术,领导想让他继续留下来工作,邹义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尽管没有额外的报酬,他依然义务劳动了两年多。他说:“报答共产党的恩情才是最重要的,能给国家多做贡献心里也很愉快。”直到1989年,上级下文要求所有到退休年龄的人员一律退休,他才结束了这段义务劳动的时间,正式退休。

今年已97岁高龄的邹义发常常语重心长的对自己的儿女说:“我这一生,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为建设国家为目的而努力奋斗。”

邹义发用几乎失明的双眼,正在利用放大镜书写《我的片段回忆》,以勉励后人

六、跨越时空的致敬

讲述邹义发的事迹,是对那个奠基年代的青年跨越时空的致敬。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劳模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像邹义发这样的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邹义发和夫人江月红2024年白金婚合影

邹义发的职业生涯,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成长。他的事迹,正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劳动者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筑起了新中国的大厦。他们的名字,可能不会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的贡献,却是新中国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邹义发的事迹,是对那个纯真的奠基年代的青年跨越时空的致敬。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劳模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佩戴荣誉勋章的邹义发

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像邹义发这样的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更好的传承下去 ,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成立了邹义发英雄中队。该中队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该中队的活动事迹先后在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等国家级平台、期刊刊登。让我们向邹义发致敬,向那个纯真的奠基年代的热血青年致敬!让我们传承劳模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文:张巧亮)

责任编辑:admin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0-2022 十安热线 版权所有
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图片等内容,版权归来源方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蜀ICP备2020037269号 返利APP返利软件电影<报废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