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韵敦煌·马国俊书法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12月10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书韵敦煌·马国俊书法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文化部原副部长王文章、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等参观展览
敦煌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以其包容性吸纳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独特格局。敦煌,是马国俊先生十分热衷的文化符号,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此次“书韵敦煌·马国俊书法展”作为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展出作品大部分是马国俊先生以敦煌为主题的古诗词和自作诗文创作的,有楷书、行书、草书,有中堂、条幅、对联、长卷,通过书法艺术语言和文字形式,表达了对敦煌艺术的崇敬之情和深刻理解。此次展览这对于弘扬敦煌文化、传承中华文脉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逸峰教授参观展览
嘉宾参观展览
国际友人驻足观展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介绍说,“书韵敦煌·马国俊书法展”作为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的一个内容,其体量不大,内容集中,彰显敦煌文化、诗句为题材,表现形式有楷书、行书和草书,字里行间、笔墨之中,彰显了对书法耕耘的功力,彰显了对敦煌艺术文化的热爱和情怀。因此中国美术馆对学术邀请展展现有代表性、有特色的书法家、画家的艺术风采。此次展览彰显了马老师对多年书法的创作、理论研究,是对敦煌艺术热爱的集中,有效的展现。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逸峰表示,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副主席笔者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其个人风格语言形成的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在技法上足够精微深入,不只是简单的肌肉记忆;二是艺术创作伴随着理性的思考,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三是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甚至具有除了这一门艺术之外的专门学问,能转换角度审视这一门艺术。三者区隔并不截然,但对于自我风格的构建却具有各自的作用。马国俊先生的书法语言立足传统,又有自己清晰的审美取向,他对文学、教育学等专门学问的研究又很好地支撑着他能多维度观照书法,所以他的艺术语言是清晰而有质量的。
中国书法家吴震启先生说,我看到自己的老朋友马国俊先生的批量作品,我发自内心的喜悦,我认真看了每一幅,作品质量很高。马国俊先生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人厚,他为人敦厚,朴实无华,实实在在。二是文正,他的理论文章路子正,有着正大气象,有一股清流。三是书雅,观他的书法有着俊秀清雅、自然洒脱、耐人寻味的格调,作为一个书法艺术同道,我觉得写的很好,值得一看。
据悉,展期为12月10日至12月26日。
马国俊先生现场留影
马国俊,1953年3月出生,二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甘肃画院院长,甘肃书法院院长,甘肃美术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在《新华文摘》《中国书法》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书法散论》《敦煌书法艺术研究》《敦煌书韵》《大学书法》《书法九论》等专著10余册。马国俊书法创作与理论兼修,承陇右书法文化,日进有功。在他的身上,体现着书法学人的深入思考。其书法以传统经典为基,从唐楷入手,直追魏晋,崇尚古雅,擅楷、行,心仪钟、王,认为这是书法走向自觉之后最有营养的取法对象。从其作品看,他尤重点画形态、结构穿插、字形体势、转折榫接、筋络牵绾。常于不断实践中求变,逐渐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语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