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短剧泛滥成为“闹剧”
短剧是一种新兴的影视形式,单集长度通常少于30分钟,常见的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这样的时长适合观众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比如在上下班途中、午休等时间快速浏览。由于时长限制,短剧需要在短时间内呈现完整的故事,所以剧情节奏快,情节冲突密集,往往几分钟内就有一个小高潮,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例如一些穿越、逆袭题材的短剧,主角往往很快就会经历身份转变、情感纠葛等情节,题材十分丰富,涵盖爱情、悬疑、喜剧、科幻、古装等各种类型。2023年,微短剧领域吸引了国内各大视频平台、影视公司争相布局,到了2024年依然热度不减。并且,中国短剧在海外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典范。
但是短剧也存在诸多问题,一些短剧为追求快速制作和上线,在前期选题策划和编剧阶段投入不足。由于制作周期短,创作者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精心打磨剧本,导致剧情缺乏创新性、深度和逻辑性。例如,调查显示,过半受访青年直指网络微短剧存在制作粗糙经不起推敲、故事和人物设定雷同等问题。很多短剧只是跟风热门题材,缺乏独特的创意和视角,内容同质化严重。一些作品充斥色情低俗、血腥暴力、审美恶俗、三观不正等内容,如昔日公众号大V“咪蒙”创作的短剧《黑莲花上位手册》因“宣扬极端复仇、以暴制暴”而被全网封禁。
约60%的受访者表示每天花费超过1小时观看短剧,而其中又有约30%的人表示每天花费超过2小时。这种过度沉迷可能导致人们忽视工作、学习和社交,影响日常生活。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观看短剧可能导致视力疲劳、颈椎病等问题。短剧还可能使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人际关系、社会现状产生误解,容易助长戾气、激化矛盾、制造冲突。同时,短剧的碎片化信息传递可能会削弱我们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影响智力发展。短剧以片段化的形式呈现,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单元,缺乏连续性和深度挖掘,限制了我们对复杂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深入理解,更在无形中削弱了我们的专注力。长期沉浸在短剧的世界中,人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于长篇内容,如书籍、电影或深度文章。专注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学习能力、工作效率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提升内容质量。短剧制作方应增加在选题策划和编剧阶段的投入,给予创作者足够的时间打磨剧本。同时加强对短剧演员的选拔和培训。制作方可以与专业的表演院校、培训机构合作,选拔有潜力的演员,并为他们提供系统的表演培训,提高演员的表演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加强演员之间的磨合和配合,通过排练和预演等方式,提高演员之间的默契度。
二是引导合理观看。开展短剧观看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观众的理性观看意识。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短剧的正确观看方式和时间管理方法,引导观众合理安排观看时间,避免沉迷短剧。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让他们学会正确识别和选择优质的短剧内容,避免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短剧行业应加强自律,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
三是完善商业模式。除了定制、分账、广告和用户充值等传统盈利模式外,短剧制作方可以积极探索其他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也可以利用短剧的IP价值,进行跨领域合作,扩大短剧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同时,合理控制付费价格,使其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提高用户的付费接受度。短剧制作方可以与电商平台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定营销策略和分成比例。通过在短剧中进行产品植入、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电商变现。(张中华、胡炎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