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数量真相揭秘,过渡性就业成大众重要就业方式
在信息化时代,公众对于外卖骑手这一职业群体的关注持续升温,而关于骑手数量的种种传言也在网络上不断发酵。近期,“5100万众包骑手”的说法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但这一数字的真实性却大打折扣。从公众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真相?
事实上,“5100万众包骑手”这一骑手数量并非基于权威统计,而是源自某个社交媒体账号的发布,随后被大量转发和传播。事实上,根据美团等外卖平台的官方报告,去年全部有过送单记录的骑手数量仅为745万,与传言中的数字相去甚远。这一巨大差距,不仅让人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质疑,也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乱象。
在深入剖析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外卖骑手数量的真实构成。美团的官方报告将骑手按照出勤率分为了三类:高频骑手、低频骑手和业余骑手。其中,高频骑手占比11%,可以视为全职且全勤的“正常员工”;而低频骑手和业余骑手则分别占比41%和48%,他们构成了外卖骑手群体的主体,大多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失业期间跑外卖来维持收入。
然而,正是这部分“过渡性就业”的骑手,成为了某些传媒公司和个人制造流量、博取眼球的工具。他们通过打造“悲情骑手”人设,编造虚假故事,引发公众同情和关注,从而获取流量和经济利益。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对外卖骑手群体的认知,也对外卖平台和骑手本身造成了不良影响。
以今年4月份江苏省泰州警方破获的一起冒充外卖骑手虚假摆拍引流案件为例,作案者从未跑过一天外卖,却天天晒“外卖员真实工资收入”和各种奇葩扣款,以此吸引流量和打赏。类似的行为并非孤例,一些所谓的“外卖小哥”自拍在大雨中崩溃大哭的视频,也是摆拍造假,目的是为了通过带货变现。
这些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损害了外卖骑手的形象,也破坏了健康的市场环境。它们制造焦虑,形成社会负面心理,对公众的认知产生了误导。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虚假信息甚至触碰到了法律的底线,如编造发布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等。
值得注意的是,外卖骑手作为新就业形态的代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灵活的就业方式。我们应该尊重骑手的劳动和选择,关注他们的权益和保障问题。同时,对于外卖平台在劳动保障方面的努力和举措,如给骑手补贴配送费等,也应给予肯定和支持。总之,认清“骑手叙事”这种灰色流量生意的真相,需要公众、商家、平台共同努力。只有让信息传播回归真实、客观、理性的轨道,才能为外卖骑手这一职业群体营造一个健康、公正的社会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