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儿童哮喘规范化诊治技术》: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的科学选择"
潘家华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会导致患儿出现呼吸急促、气喘、胸闷和咳嗽等症状,严重干扰患儿的日常生活、睡眠和体力活动,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痛苦,以及一定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为此,我们特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潘家华教授,就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疗、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分享。
1.近年来,我国儿童哮喘患者日益增多,对儿童的危害问题也不容小觑,请您介绍下当前我国儿童哮喘规范化诊疗现状如何?
潘家华教授:近些年,我国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一直是居高不下,10多年前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当时全国儿童哮喘的总体发病率为4.18%左右,虽然近几年未开展过相关调查工作,但以我院门诊的情况为例,可以预估目前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这个数据。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广大基层医院对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治水平还很低,而对儿童哮喘这一疾病,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科学管理极为重要。因此,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儿童哮喘技术推广的培训活动,希望通过不断加强县市级医院、社区医院的广大基层医生的规范化诊疗能力,使更多的哮喘患儿能够得到规范化的诊疗。
2.近期,由您牵头组建编写团队编写的《儿童哮喘规范化诊治技术》一书于2022年10月正式出版,您作为该书的主编之一,请您谈谈编写该书的初衷以及该书最大的亮点及特色是什么?
潘家华教授: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疗相关资料还是比较少,虽然有一些相关的指南或共识,但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的指南,诊疗方案不完全适合我国儿童。面对这样的现状,我牵头组建了专家团队,将过去那些零散的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规范化地集中起来,编写成了《儿童哮喘规范化诊治技术》,为广大基层医生提供了一本科学、规范、实用的临床工具书。
本书共20个章节,内容包括儿童哮喘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健康教育、哮喘门诊建设、信息及智能化管理等。既有基础理论,又有诊疗新进展,同时贴近临床实际,实用性非常强。相较于别的图书,这本书还涉及了哮喘伴随症状的防治与管理,如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皮肤湿疹等;还考虑到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是哮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诱发因素,重点介绍了呼吸道感染与哮喘的关系,特别将我院30多年对感冒的诊治经验融入其中;另外,这本书还针对一系列相关技术精心制作了详细的操作视频,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进行观看学习,快速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
3.您认为《儿童哮喘规范化诊治技术》的出版对临床规范化诊治具有哪些指导与借鉴意义?
潘家华教授:相信随着本书的出版发行及推广,广大的基层医生通过学习本书,将不断增强对儿童哮喘的临床诊治能力,让更多的患儿获益;同时广大的患儿家属也可通过学习本书,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掌握一些常规用药技巧,更好地配合医生对患儿进行长期治疗。
4.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感染流感、腺病毒后会诱发哮喘急性发作,还可能发展成为重症病例,在抗病毒治疗时如何选择抗病毒的药物?您有哪些临床经验可以分享?
潘家华教授: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患儿往往是以发热就诊,很多医生都会诊断为感冒,但无法判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感冒。考虑到临床上大多数的感冒都是病毒感染导致的,因此一般不随便应用抗生素治疗,而是选择抗病毒药物来治疗。但导致感冒的病毒种类很多,包括流感病毒、疱疹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等,不同的病毒都有对应的特效药,因此临床上需要通过患者细微的变化来判断可能是哪种病毒。若判断是流感病毒,可选择奥司他韦;若判断是疱疹病毒,应选择伐昔洛韦和更昔洛韦;若判断是肠道病毒,就选择利巴韦林和干扰素;若判断是腺病毒,就要选择利巴韦林和干扰素这两种广谱抗病毒药物,遇到重症患者时还会加用丙种球蛋白来进行治疗。当然想要判断准确是哪种病毒,往往需要临床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建议当无法作出准确判断时,可选择利巴韦林和干扰素这两种广谱抗病毒药物来进行治疗。
5.众所周知,利巴韦林是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物,1974年在国外上市后至今一直在使用,除了应用于病毒引起的哮喘外,其他领域是否有所应用?
潘家华教授:利巴韦林是一种抗病毒老药,从40多年前上市在临床应用至今,刚开始应用的时候,是静脉和口服用药,对流感、病毒性角膜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都有一定疗效,偶见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所以很多专家在选用时比较慎重。近年来出现了利巴韦林气雾剂,正好解决了这一顾虑,气雾剂给药的方式是将药物喷入口腔、鼻腔,属于局部用药,同时每次用药剂量更少,不良反应也更少,而且这种给药方式特别容易让儿童接受,因此,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其应用前景十分可观,关键需要强调一点,临床上要尽早规范地使用,若使用太晚,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