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脊梁”助力乡村振兴,北科大暑期实践到代县
7月17 日至7月31日,北京科技大学星火尘雾乡村振兴实践团奔赴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峪口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峪口镇地处于山区,面临教育、医疗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发展挑战。其中实践对接学校滩上寄宿制小学是代县唯一的山区寄宿制小学,由国家体育总局重点扶贫建设,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但学校师生人数较少,教育水平落后。
实践团结合当地发展需求,立足乡村教育这一支点开展支教活动,同时深入调查当地乡村发展现状,着手寄宿制小学家庭教育、乡村医疗和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1、教育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滩上寄宿制小学现有二十多名学生,分属于一到六年级,学生结构复杂。鉴于以上情形,实践队在与校方深入讨论之后,决定采用基础课分年级分时段阶段式教学,素质拓展课一体化教学,以基础为重,针对性提高,尽量满足各年级的学习需求。
团队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作为主要课程,同时开展手工课、航空航天知识科普、红色文化故事等10余种素质拓展课程。同时为了增强寄宿制小学孩子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及提高生活质量,团队还专门开设了安全教育和内务整理课程。
支教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致力于给山区孩子们带去更丰富、更实质性的帮助,传授知识、提供资源和传递价值观,在锻炼自己、沉淀自我的同时为乡村教育事业尽出了一份绵薄之力。
2、关爱山区儿童,实践团针对问题儿童进行家访
为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家庭环境、关注家庭教育,7月20日下午,北京科技大学星火尘雾实践团跟随滩上学区郭永胜老师和滩上寄宿制小学校长武未丽老师对学校问题儿童进行家访。
团队分别去到了由于疾病的影响,语言交流功能受到了一定损害的张月燕同学和有着两次留级经历的乔海峰同学家中。老师和队员们建议他们的家长坚持鼓励与沟通交流,同时希望他们和其他小朋友在不断地磨合中打开自己的心扉,脱离困住自己内心的枷锁。
在家访的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山区的孩子们天真善良,只是受限于环境,他们的心中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没有明确的概念与看法。最后通过家校两方面共同努力,不断引导他们把心思放到学习上来,希望他们能真正转变自己的态度,认真学习。
家访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了关注和重视,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促进家校合作,同时也为实践队员往后的实践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感悟。
3、峪河源景区乡村振兴调研
7月26日,北京科技大学星火尘雾乡村振兴实践团来到了代县峪口镇峪河源景区开展乡村振兴调研活动。在参观水上漂流项目的同时,实践团对景区的负责人于秋玲经理进行了采访,以了解乡村振兴重要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案,探索当地经济发展的破题之口、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通过对峪河源生态旅游景区的实地调研以及对项目经理的访谈,实践团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两山”理念其中的丰富内涵。从原先的一片垃圾场,到如今的生态景区,峪河人不单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一次性”发展,而是通过对当地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带动相关产业项目发展,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点绿生金”“借绿生金”,以产业项目发展反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4、北科大学子采访代县二十大代表——刘桂珍
7月28日,北京科技大学星火尘雾实践队成员前往山西忻州代县段家湾村,对二十大代表刘桂珍进行采访。
实践团成员从刘书记个人经历与山村发展出发,围绕“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向刘书记提问。在问答的过程中,成员们了解到刘书记融小我于大我,为乡村发展尽心尽力。在年少时刘书记选择放弃高考,响应县里号召,学理论,重实践。从培训班学成归来后,刘书记当起了村里的“赤脚医生”,从简单的头疼脑热到摔伤骨折,刘书记一人担起七个村的治病问题,从不拿架子,随叫随到,她的足迹遍布峪河两岸。
在采访过程中,成员们深入认识到了刘书记舍己为人、秉公无私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在梦想与责任面前,刘书记选择了做高考的“逃兵”,人民的“守卫者”,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全村百姓健康、教育以及脱贫的责任,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
本次社会实践结合支教和乡村振兴调研,将大学生们的所见所闻所学应用到了实践中去,面向山区学校和社会,深入基层,通过了解代县乡村振兴的发展变化,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发展战略,也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出了北科大学子的青春力量。
撰稿:王瑞景
摄影:田 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