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以绿色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纪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平均海拔3100米,年均降水量179.1毫米,是柴达木盆地重点风沙分布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都兰县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第一要务,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力实施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防沙治沙、退化草原治理、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林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一直伴随都兰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县域生态竞争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有力抓手,积极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力推动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锦绣都兰”。
都兰县国家湿地公园——阿拉克湖
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30多年来,历届党组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全体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柴达木人精神,积极构建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生态安全屏障,围绕沙漠治理,在县内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为全县约12000公顷农田提供了绿色屏障。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3.88%提高到如今的5.1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2.9%。“以前109国道经常遭遇着细沙的吞噬,常常造成公路被沙堵塞,公路上的沙堆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现在风沙明显减少,再也没有发生因公路上堆积沙堆引发的交通事故了。”都兰县夏日哈镇林业站护林员才果接受采访时说。
近年来,都兰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抓手,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县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等称号。
植树志愿服务
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都兰县于1995年被纳入柴达木盆地高海拔沙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2005年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2015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县。自1995年以来,都兰县积极争取省、州、县各级资金4.9亿元,组织实施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工程治沙、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林草重点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3.83万亩,森林抚育7.51万亩,封(沙)山育林64.13万亩,工程固沙0.47万亩,人工促进自然修复0.21万亩,封育草原286.9万亩,划定禁牧区892.3万亩,草畜平衡面积1439.03万亩,草原治理405万亩,真正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付出,美丽都兰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强化党建引领。都兰县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深入开展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先锋模范、示范引领为目标,坚持积极探索“党建红+林草绿”工作模式,依托《香日德乡村振兴示范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态保护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2年至2023年期间,在都兰植物园和香日德苹果园成功打造“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和“党建苹果别样红”两个党建示范点,着力构建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努力营造 “强党建、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坚持创新导向。为推深做实林草长制各项工作,都兰县构建起分级负责原则、党政同责、属地负责、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全域覆盖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全面建成县、乡、村三级林(草)长制组织体系,全县共设立139名林(草)长,全网格、常态化、无死角开展巡查巡护,实行联点负责制,确保草原保护修复取得实效。同时,把草原承包经营、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目标考核,逐级压实责任,切实加强对草原保护修复工作的管理、服务和监督,形成全面推行林(草)长制的强大合力,不断织密林草资源保护网。研究绘制出《林草长制工作推进图》《“一张图读懂”都兰县林草长制》。探索形成林草长制“五化”工作法及“七个一”组织体系建设。率先研究制定《都兰县“林草长+检察长+警长”联动机制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共发布林(草)长令1份,各级林(草)长累计巡林巡草961次,解决基层林草事业发展问题14个。
紧抓造林绿化。2023年,都兰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全面实施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原则,大力实施公益林造林、防沙治沙、退化草原修复等生态保护恢复工程。投入各类资金4685.6万元,大力实施公益林造林、防沙治沙、退化草原修复等生态保护恢复工程,绿化面积达8.56万亩。在全县4个示范村进行绿化,共栽植各类苗木15920 株,其中乔木3500株,花灌木12420株;全面提高县城植被覆盖度,改善都兰县城镇绿化面貌,为“生态振兴”做出贡献。成功打造都兰植物园、香日德苹果园,建成民生公园、健康文体公园等8个口袋公园。
提高执法力度。都兰县坚持实行“前期主动介入、开设绿色通道、全程跟踪进展、加强后期监管”等举措,2023年上半年协助企事业单位办理永久占林占草地6起、协助办理临时占用林地 2 起、临时占用草原许可 16 起、明确部分乡镇草原界线80余处,持续协助各林业站侦办占林占草案件5起。
加强隐患排查。多部门联合开展林牧区野外火源治理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全面清理火灾隐患198处,积极投入182万元建成乡镇级防火物资储备库5座,森林草原防火视频监控点21个,购置各类防火器具。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应急培训演练6次,实现连续29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
筑牢保护屏障。近年来,随着都兰县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持续优化,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多,其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都兰县以打击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狩猎、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犯罪为重点,建立健全都兰县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制度,联合多部门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3次,设立永久监测站6处、观测点40个、监测样地33个。积极开展“清风”执法行动,2023年以来,累计巡查20余次、行程达4000多公里,共接群众报案并救助岩羊、马鹿、苍鹰、黄羊、猎隼、藏狐等野生动物10余只。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指导方针,以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御灾三大体系建设为主要目的,2023年复检各类苗木144.25万株,确保重点造林工程苗木复检率达到100%,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27.114万亩,设置6条踏查路线,8个踏查点,实现林区踏查全覆盖,其中松林0.114万亩,柏树林15万亩,枸杞林10万亩,其他林木面积2万亩,截至目前,未发现外来入侵物种,做到无公害防治率100%、成灾率0%、测报准确率89.71%、苗木产地检疫率100%。
都兰县夏日哈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建立都兰县夏日哈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
为切实加强沙区生态保护,国家于2015年启动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项目,都兰县夏日哈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位于夏日哈河北侧沙地,距县城约20公里,封禁保护面积为10100公顷,封禁保护区建设试点项目按期推进。2015年、2016年两期总投资2036.6万元,完成拉设全封式网围栏68.95公里、固沙压沙4665亩、人工促进自然修复6045亩、杨树深栽造林1200亩(封禁区南部)、沙障种草2559亩(封禁区南部及中部)、建设管护站及附属配套设施等。2021年、2022年,都兰县积极争取中央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资金1430.2万元,实施完成围栏修复18000米、工程固沙3600亩、人工促进自然修复3000亩、管护站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员培训等,成效监测、管护监测体系建设、“林草湿荒”综合监测正在有序开展,持续筑牢生态屏,建设生态都兰。
为确保封禁成效,根据封禁保护区实际情况,组建管护队伍,聘用10名周边村民及牧民为专职管护员,加强日常巡护,严格管控各类破坏活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封禁保护工作的认识。
夏日哈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成后,都兰荒漠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植被覆盖度将逐年增高,沙化土地扩展速度减缓,有效增强了抵御风沙危害能力,潜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在逐步显现。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都兰县着眼县域生态保护实际,坚持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沙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开发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控制了土地沙化,沙化土地扩展速度减缓,防风固沙能力增强,沙区前沿得到有效控制,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此基础上,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任务,立足都兰实际,以地区特色农牧业产业为抓手,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围绕枸杞、青稞、藜麦、牦牛、藏羊五大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全面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大县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示范县建设,提质量、抓品牌,持续提高农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的有机统一。
枸杞
中国的枸杞看青海,青海的枸杞看海西,海西的枸杞看都兰。枸杞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中药材,多数人认知的产地是宁夏而不是青海,据考证,枸杞最早的产地应该在青海。都兰县坚持把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作为防沙治沙、农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和生态农业的重点工程。从2008年开始大规模种植枸杞,2023年全县枸杞种植面积达21.97万亩,比上年同比下降0.54万亩,产值预计达13亿元。全县认证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枸杞种植16.7万余亩,已通过欧盟ECOCERT、德国BCS等国际知名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红果枸杞面积达7.4万亩,带动全县5000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带动全县贫困户75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元。
为了促进枸杞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发展,都兰县开始将着力打造以枸杞种植、加工为主的枸杞产业园区,园区位于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中部宗加镇境内,总面积25.47万亩,截止目前,园区入驻企业33个、专业合作社69个。引进培育大漠红、杞九庄园等精深加工企业8家,年精深加工枸杞产品达1.65万吨,枸杞加工业产值达21.3亿元,占总产值的50.4%。建成全国集中连片种植规模最大、单产产量最高、产品品质最优的枸杞种植示范基地,推动产业“接二连三”发展,年加工枸杞3.96万吨,初加工转化率85%以上。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产品研发、精深加工、交易规范为一体的枸杞产业园区体系,2016年以来,都兰县枸杞产业园区先后荣获“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全国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级枸杞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区”、“世界海拔最高的连片枸杞种植基地”等多项殊荣。2017年9月成功入选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19年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撬动都兰县经济的重要杠杆。
都兰县现代农业(藜麦、青稞)产业园——香日德加工基地
青稞
都兰县紧紧抓住“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机遇,加快青稞良种基地建设,2023年全县青稞种植计划种植面积达12.4万亩,总产量预计可达8.6万吨。重点打造推广县域青稞农副产品,提升青稞产品附加值。青稞作为藏区同胞赖以生存的食粮,也是酿造工业、饲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目前开发的青稞饼干、青稞挂面等青稞延伸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青稞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藜麦
藜麦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食物之一,是全谷全营养、完全蛋白碱性食物,胚乳占种子的68%,且具有营养活性,蛋白质含量高达16%-22%(牛肉20%),品质与奶粉及肉类相当,富含多种氨基酸,其中有人体必需的全部9种氨基酸,比例适当易于吸收。藜麦米营养均衡,被NASA列为理想“太空粮食”。
位于都兰县香日德镇的青海高远锦禾生态农牧公司专注于有机藜麦的育种、种植和加工。“这里展示的藜麦只有200多个品种,实际现在我们种植的有500多个品种。我们使用先进的藜麦专业加工设备,产能可达6000吨/年。精选优质藜麦原粮,采用无烘干过程的干式加工法,能最大程度保证加工后藜麦的品质及营养成分不被破坏。在无尘环境中全自动化加工,生产时只需要一名技术人员看管就可以了。”高远锦禾生产与销售负责人史远介绍,“售渠道主要分布于一、二线城市,线上销售主要以天猫旗舰店、抖音旗舰店、唯品会、电视购物频道等。” 青海高远锦禾是目前在都兰从种植到生产、销售藜麦一体化的众多企业之一。
都兰以藜麦规模化种植为基础,依托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现代特色青稞、藜麦种植产业园,紧紧依托香日德藜麦产业园建设藜麦产业加工园区和示范基地,多措并举促进香日德藜麦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每年引进1至2户精深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引导承恩、高原锦禾等企业入驻香日德藜麦产业园。
与此同时,强化产业扶贫意识,落实政策措施,围绕省、州关于农牧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青稞、藜麦)产业园,重点推进藜麦良种繁育基地、藜麦高产稳产示范基地、藜麦种植基地、藜麦绿色产品加工基地、体验式藜麦旅游观光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
都兰藏羊牧场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
“近年来,在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等政策指导下,青海开泰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响应青海省农牧业发展战略,以高投入、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的经营思路,在都兰县打造以藏羊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基地项目包含年屠宰10万只藏羊屠宰厂;年产1000吨肉食品加工基地;年交易50万只藏羊活畜交易市场;年出栏1万只藏羊养殖基地;年产10万吨畜粪有机肥加工厂以及现代化生鲜藏羊肉电商供应链项目。” 青海开泰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海麟介绍道。
都兰县具有丰富的农畜资源,县域内草地资源丰富,种植条件、人工草地建设条件独具优势,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洁净,发展有机种植业、有机畜牧业和有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都兰县被认定为有机畜牧业示范县,县委县政府积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进培育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5家、州级农牧业龙头企业16家,开发生产农畜产品加工生产线44余种,培育企业品牌20余种。同步全域开展“国际有机畜牧业示范县”认证工作,建成国际有机示范基地7个,10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获得有机转换认证证书,有机肥生产规模达2万吨。
都兰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嘱托,树牢和践行“两山理论”,自觉肩负起、履行好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积极谋划培育农畜产品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方式绿色、品牌特色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使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支撑、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文/刘畅 黄远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