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新形势 遵循社会新需要 深化高校改革 回归教育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时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笔者是一名具有19年高校教龄的高年资教授,具有26年党龄的老党员,结合本岗位工作经验和近些年的深入调研,全面系统的梳理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路线,取得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新局面。
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职能。
(1)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治校的本质要求与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生命和灵魂。
(2)科学研究是加快中华民族前进步伐的第一动力,关键在于发现科学理论,创新技术与工艺,崇尚原创前沿科技,缩短与国际发达水平的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高等教育是社会服务的中心,贯彻落实“四个坚持”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在教育培训、成果转移转化、咨询服务等诸多方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4)高等教育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实践体系;高等教育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高地、实践基地和传播重地。
(5)高等教育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国际教育和文化交流合作上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还要依法加强防范抵御利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及校园传教等方式对高等教育进行的思想和文化渗透。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在履行上述五大职责的过程中,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导致存在诸如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不公平、高等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教育功利化、阶层固化、阶层流动性差、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崇洋媚外等众多问题。
目前,我国的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为了进一步的学术深造打基础的,而不是专门针对市场、针对社会、针对文化发展设计的。大学因此没能成为学生们的精神家园,也没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用技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偏离我国社会需求的最重要原因。
高等教育中,必须把政治要求、政治纪律作为办学治校的首要标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防在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坚决不允许出现他国外敌对势力通过校园进行文化渗透,严防和平演变。必须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融入文化知识学习、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等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贯穿管理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等各方面;坚决反对各种资本主义思潮,严防修正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破坏。
笔者强烈建议:
强化党对高等教育的绝对领导,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增强高校履职能力,深化高校改革,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构建全员全程全要素立德树人的制度体系;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取得中国高等教育建设的新局面。
(二)调整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经济社会更需要的创新型、实践型、通专结合型的复合人才;克服高校扩招带来的弊端。
高等教育实际上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时代。目前大学生的教育,包括知识积累、业务训练、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品德修养等多个方面还远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应该说,目前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另外,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倾向,急功近利的表现尤为突出。从近期来看,功利化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远期看则关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的建设大局。倘若没有了理想与信念的支撑,没有了追求真善美的人文思想,追名逐利的行为和观念将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严重下滑,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笔者强烈建议:
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应该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坚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克服其功利性,杜绝教育产业化。
高等教育必须面向普通老百姓,增加社会底层百姓子女的入学率,并对其进行经济心理等多方面的帮扶,使最广泛的公民受益;
改变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向通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增强高等教育对民族事业、人类关怀、人文教育以及长远发展提供智慧的支撑、精神的导向、整体的理解与恒久的价值观,而不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功利、局部的满足、短暂的利益与现实的诉求。
(三)强化宽进严出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格局,不仅仅注重学生学业教育,更要加强身心素质锻炼,培养健康体魄,加强感恩教育,养成五讲四美三热爱的高尚思想品德;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严进宽出,考进大学需要较高的成绩;但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业的认真态度与高中阶段全然不同。大学课堂上,虽然也有部分学生仍旧热爱学业,刻苦学习;但相当多的学生态度松懈,自觉性不够,不认真学习,贪图享受、急于求成、上课迟到、早退、不听讲、旷课、睡觉、玩手机;甚至造假牟利、崇洋媚外的也为数不少。另外,现在的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劳动能力不强更是不争的事实。高校对学生过于宽容,对教师过于严厉,老师对学生没有任何惩戒权,学生对老师更失去了敬畏之心;这就丧失了师道尊严。
笔者强烈建议:
对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高等教育要降低高考难度,提高高考入学率,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大学深造,尤其是增加社会底层百姓子女的入学率。
不能无底线宽容学生,把惩戒权还给教师,学生犯错甚至诬告老师,必须加以惩处直到开除;胡搅蛮缠不讲道理的家长,也要严肃处理;推崇师道尊严。
严控留学生数量,提高留学生质量;对一些留学生中的害群之马,必须驱逐出境。
最优的教育资源应该留给国内学子,取消外国人和留学生在华的优待。
强化体育和劳动教育,增加体育课和劳动课,重拾课间操,强化学生身体素质。
(四)对全国所有学科进行全面梳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专业的去留,坚决撤销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和专业;适当调整高校布局,满足全国各省市人民群众对于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有相当一部分专业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有些专业学完后在社会上并没有太多的应用价值,造成学生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浪费,也导致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不满。
笔者强烈建议:
本科生的专业培养不宜窄口径,要宽口径。
把相关方向合并,在全国范围内把保留的专业按照大类设置。
全国统一专业名称,不能把专业及其名称设置的太随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突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实实在在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五)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元素,重拾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教育,防止国际反动势力渗透的根本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相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国的大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和精力实在太多了;这就减少了学生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和精力。另外,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渗透不可小觑;不少毕业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能说与此无关。
笔者强烈建议:
高等教育要认真领悟植根于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深入挖掘温润而隽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要旨,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高校课程中,增加语文(含诗词歌赋与写作)、中国地理、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课程的学习时间。
减少英语的学习时间,英语课程改为选修课。
坚定信仰教育,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增强大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六)加强教材建设,根据上面的学科和课程需要,新编撰上万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教材,杜绝国外反动势力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教育和文化领域的侵蚀,培养根正苗红的接班人。
目前高校教材大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教材内容陈旧,新的知识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容易出现知识碎片化,不能全面系统描述教学思想和课程体系,造成课程教学不系统、不完整。
教材更新速度慢,出版周期长,写作修改和出版加起来至少2~3年才能出版一本教材,而此时知识已经发生了改变;
教材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质量不高,缺乏精品;有些教材只注重知识传播,忽视能力培养,照搬同类教材体系,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
高校领导对教材重视程度不够,远不及对科研立项的重视,对教师的职业生涯的促进作用不大;
国外敌对势力对教材的无形渗透太严重,错误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崇洋媚外思潮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一点在网络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常能看到。
笔者强烈建议:
教育部成立教材编辑委员会,对现有教材进行一次彻底审核,对有问题的教材进行彻底整改。建立教材责任追究制度,对涉及严重错误,尤其是存在严重政治倾向以及有崇洋媚外内容的教材的单位和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大学教材甚至中小学教材同样倒查N年,以揪出隐形的汉奸卖国贼;防微杜渐,确保改革开放的成果保留在中国人民手中。
新编高校教材要弘扬主旋律,要弘扬中华民族伟大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要增加我国经典文学著作及与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的作品,如鲁迅、朱自清、茅盾、老舍、魏巍等文学大家的文章,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
大学历史不但介绍我国悠久的历史,更要突出我党我军在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大学地理要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范、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坚决抵制文化入侵与崇洋媚外。
时至今日,在中国日益强盛的今天,崇洋媚外之风依旧存在,特别是在知识阶层和精英阶层。崇洋媚外的人,已经丧失了对中国人身份认同;经常可在网络上和抖音上等平台看到一些十分出格的言论和行为;他们一边享受中国红利,一边抹黑中国污蔑中国人民。
笔者强烈建议: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范、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坚决抵制文化入侵与崇洋媚外。
把教材中涉及到的与崇洋媚外有关的内容删除。
在学校生活中,不断宣传我国的伟大建设成就,不断宣讲我国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的进步。
在师生中重视中文论文,树立起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心。
对于崇洋媚外的人,一律采取强制措施,该专政就专政,绝不姑息。
(八)克服行政化趋势,消除行政影响,改善我国高校专职教师生态环境和内部地位。
教育行政化问题由来已久,高校去行政化口号喊了多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但是目前高校行政化倾向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不仅高等学校存在越来越多的正副厅、正副处等各级干部,就连中小学也开始对应行政级别了。学校中,专职教师的内部地位本来应该是最高的,其他职能部门都应该是服务教学的,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专职教师在校内不受尊重、没有地位。总之,大学官场化行政化已是中国特色的学术毒瘤。
笔者强烈建议:
教育、医疗等领域去行政化问题必须在国家高层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上下联动,彻底取消学校和医院等的行政级别。
在取消行政级别的过渡期内,要逐步去行政化、去机关化、限制行政权力,大幅度压缩高校行政机构编制,对原有内设机构进行优化整合,减少中间管理层,推行扁平结构,限制行政人员的职务消费。
严格控制学校非教学人员数量,专业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以及荣誉称号等,申报者个人负责全部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直接上报,不需要学校推荐。
严控行政部门对学术工作过多干预,杜绝外行领导内行。
高校的人事提拔,不能唯年轻化,必须保证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得到提报、有为院校效力的机会。
提前对高校资源进行调配,克服高校“官僚化”、“行政化”带来的恶劣影响。
(九)始终坚持道德和法律的标准,加强对教育领域的监管和培育。
事实上,教育系统的腐败已成为贪腐重灾区。高校内拥有一定职权的领导干部是高校腐败犯罪的高发群体,他们掌握了人财物奖惩考核的重要权利,使得他们具备腐败的条件。高校的腐败行为主要集中在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物资采购、招生就业、职称评审、人事、教研经费使用等领域,有些腐败很明显。但高校相对封闭的环境和特殊的人际关系,就使得相关人员的腐败行为被暴露和查出的风险相对较低,即,更多的腐败行为非常隐蔽,很难查处,因为难以获得证据。
腐败的出现却破坏了教育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教育腐败带来的危害无法估量!长期以往,必将严重危害国家和民族未来。
笔者慎重建议:
建立针对高校的专门巡视组,采取“两不一直”的方式巡视各个高校,及时发现存量和隐存的腐败行为和腐败个人。
允许个人实名或者匿名举报,提供腐败者的证据或者线索。
对举报者进行保密和保护,泄密者一律双开。
充分发挥政治巡视的监督利剑作用,形成高校腐败治理震慑机制。
(十)建议针对显性和隐性学术腐败或者而不端行为加大查处力度。
目前高校存在的学术腐败或者学术不端行为,尤其是显性学术不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剽窃、抄袭的行为。
粗制滥造,拼凑组装。
重复发表,相同图片改头换面重复使用。
一稿多投。
学术近亲繁殖。
人才计划、科研项目和奖项存在关系评审,利益瓜分。
跑部钱进,钱权甚至钱色交易。
热衷社交,注重创收。
夸大自己在国外的成果,哗众取宠,欺世盗名。
其他如违反研究逻辑、道德伦理、保密规定、法律法规等情形。
另外,还有很多更加隐蔽的学术不端。
基于上述显性或者隐性学术腐败或学术不端行为,虽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意见,但往往收效不大。相关部门虽然有举报链接或者邮箱,但是举报过程并不太容易,举报途径不畅通。相关部门收到举报后往往先转发给被举报者所在单位,由所在单位自己去查,效果可想而知。被举报者所在单位有意包庇或者打击举报者的行为时有发生。
笔者强烈建议:
完善科研诚信监督保障体系,在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分别建立科研诚信第三方评价仲裁机构,由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退休专家教授组成。
完善举报途径,邮箱不设置最大容量,允许上传除了文字之外的各类证据,比如图标和视频音频等;及时回复举报信息,让举报人知道举报事件的进展。
相关部门获得学术不端举报信息后,直接交给第三方机构调查取证,直到最后确认阶段才允许被举报者及其所在单位参与仲裁并提出申诉意见,减少被举报者所在单位袒护自己人的行为。
对于学术造假者要严格执行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一票否决,绝不姑息,绝不偏袒,绝不护短。
对于实名举报,不允许任何人泄露举报人的相关信息,否则无论情节大小,当事人一律双开,形成强烈震慑。
(十一)优化高校教师生存环境,减轻教师各种负担,增强高校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目前高校教师的生存环境并不优越,面临的压力非常巨大。具体体现在:
繁重的考核任务和考核指标,科研、基金、项目、论文、科研奖励、教育教学等,缺一不可。
科研上存在追逐热点不做冷门研究的现象。
高校教师待遇低下、生活压力大。
科研经费难以获得。
人才称号过多过滥带来了严重弊端,导致科研成了部分高校教师追名逐利的工具。
专职教师的非业务性负担太重。
笔者慎重建议:
将考核时间改成长周期考核,降低考核指标中的经费、文章数量等指标要求,进一步降低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否则冷板凳难坐、难以形成十年磨一剑的风气,尤其是取消非升即走的政策。
对行政人员也加以考核,由专职教师对他们个人及部门打分,分数靠后的进行处罚,最高到开除。
自主创新需要倡导“学术坚守”,不追逐热点,搞追风式科研,务必坚持科研中的守正和传承。
全面提高普通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让科技人员心情愉悦的投入科学研究中来。
改变我国单一的“竞争性”科研经费资助模式,实行“维持性”经费资助模式与“竞争性”经费资助模式相结合的新型的科研经费资助体系。
改变目前存在的重立项、轻结题的现象,增加项目结题评审关,严肃对待国家科研经费。
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对人才称号设置时限,不搞人才称号的“终身制”;不允许同一人申报同级别人才称号。
取消学科评比中存在的人才称号数量的指标。
取缔大量的低质量的以江河湖海山等命名的各类地方人才称号,仅在国家层面保留几项高质量的人才称号。
取缔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的按照人才称号确定人才待遇的政策,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
(十二)为科技人员戴上安全帽,激活内生动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效率不高;事实上,很多优秀的科研成果由于无法获得种子资金的支持而束之高阁。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由于生存压力大而急功近利,不愿意投资做成果转化中不可或缺的中试环节,这使得实验室的成果与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之间的转化存在巨大的鸿沟。还有一个原因是企业家们的诚信精神不够,契约精神不达标。后疫情时代,政府资金紧张,对于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小,而相关要求却越来越繁琐,让创业团队很头疼。还有就是,创业公司注册容易注销难的问题,困扰了一大批只懂技术而不了解企业运作的科技人员。
笔者强烈建议:
由政府出面设立种子资金,无偿投入,扶持初创期的项目。
政府成立成果转移转化基地,解决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中间环节、克服中试的困难,提高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
国家出台政策制约企业家的非诚信行为,保护勇于成果转化对企业进行技术咨询和服务的科研人员的人身、财产等安全,为科技人员戴上安全帽。
针对初创期企业或者创业团队,不要过于苛责,设置各种条件,要给他们足够宽松的条件。
要允许失败,设立创业者的退出机制进一步简化科技公司注销程序,最好两周之内完成注销手续,解除科技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高校一切问题的根源是利益和权力;高校的教育科研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还强烈建议:
高校的改革首先必须取消学科评估,去人才称号化。
教育部必须改革人才引进模式,鼓励高校内部挖潜培养人才,设立专门的内部人才培养奖励机制。
将师范院校单列,禁止和其它院校一起进行评估比较,要求师范院校重视教学,回归传统教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老师,再让他们分散到全国各中小学,继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学生,这样经过10-20年的替代回归,教育一定能够返璞归真。
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不是教学和教法改革,而是教育体制改革。但是体制改革难免会触犯很多人的利益;没有强硬持续的惩罚制度和政策,很难执行。唯有出台相关政策,才有望克服高等教育中的功利化、行政化、官僚化以及产业化问题。
总之,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锐意改革,创新突破,取得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新局面。通过高等教育和科技进步提供新的动能,引爆新的发展契机!(作者石锋系齐鲁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