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因地准施策,参“生”不息正当时的学思践悟
福建中医药大学太子参调研团队围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下“因地制宜”这一主题,在使用传统人工种植的福建柘荣、贵州施秉两地和采用机械化种植的河北无极地区进行为期两年的走访调查。
近年来,柘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利用适宜气候和昼夜温差先天地理优势,促进太子参根中光合物质的积累。同时,在培育和种植方面引入科技,解决产业短板,用绣花功夫把传统产业 “智改数转 ”做扎实。施秉县作为太子参第二产区,拥有丰富的耕地和劳动力资源,在机械化的农业时代,通过创新要素配置,重构 “人、机、地 ”关系,走出了一条以传统人工种植为主,太子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柘荣和施秉的实践证明,发展新生产力要结合当地实际,即使在条件有限的地区,也可以通过因地制宜的创新和科技应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激发新型农业生产力的活力。
河北地区是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拥有良好的气候、种植面积条件。无极县当地更是利用平原优势,大规模引入机械生产工具,利用机械化种植和采收,大大提升了太子参稳产保供能力,丰收颇丰。而河北的实践是现代化农业建设发展的缩影,凸显出加快先进科学技术攻关,因地制宜以促进绿色创新发展、激励智能设备推广、鼓励数字和智能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调研团队又访谈了当地企业和资深太子参种植户,通过参观大棚和种植区,与企业专业技术团队进行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三地气候、地形偏差等诸多因素对太子参种植方式的影响。此外,成员也深刻理解到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不能以一种模式地同质化、重复化发展,也并非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一味机械化生产,而是要立足实际,有选择地因地因时去发展。
在未来的日子里,团队将牢记来路,不惧前路,为昭决决华夏之异彩,为扬熠熠中华之荣光,不畏艰险踏歌行,执“担当实干”之笔,续时代华章。(赖星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