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实验中学:“十化”社团真活力,不负双减好时光
“双减”是国家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大民生工程。在“双减”背景下,实验中学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坚持“大道至简,德才兼备”宗旨, 将“五育并举”落实于课后服务之中,建设社团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提升育人力度。
为加强社团建设管理,推进社团与学科建设、文化活动等融通联动,实验中学通过“十化”纵深推进社团改革,探索出一条具有实验特色的社团发展之路,社团整体呈现“青春向上、多彩活力”的良好局面。
社团管理规范化、人文化
为了更好的管理社团,学校及时修订《实验中学社团建设管理办法》,从建章立制入手,出台了社团活动开设、社团活动申报、社团活动管理、社团活动考核、优秀社团评选等系列切合实际的方案和规范的制度管理,强力保障社团活动有序持续开展。加强组织领导,召开社团工作专题会议,对社团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全程跟踪管理社团活动,发现问题,逐步优化,提供服务,社团活动管理呈现“规范化”“人文化”的特点。
社团建设“多样化”“趣味化”
着力建设社团课程中,充分挖掘教师潜能与特长,开发面向全体学生的社团课程,涵盖益智、健体、艺术、科技、人文、文创、智创、公益八大种类,建设了一批包括“剪纸”“国学”“环保”“3D打印”“航模”“创意空间””“萨克斯”“经天纬地”“我声我秀”等深受学生喜爱的社团。社团课程的持续开发与实施让课后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更有深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亮学生成长底色。
社团开发“本土化”“亲民化”
实验中学的社团开发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更多教师发挥特长,开发出了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这是擅长心理教育的物理教师张晓霞带领学生在“国学”社团中大声朗读经典作品的声音,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感悟了中华经典的神韵,沐浴在“美的享受,德的熏陶,智的启迪”中。
体育教师刘洋发挥自己所长,带领学生用铁丝玩转创意手工,在刘老师手中,一根铁丝能做出一个新世界,铁丝的DIY艺术非常受学生的喜欢。
还有一位藏在体育教师队伍里的书法家——苗灿勋,他变身学校书法社团的教师,给学生们讲解毛笔书法的知识与技能。软笔书法社团的学生总是骄傲地说:“我的书法是体育老师教的!”
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立足于教师资源——“本土化”,立足于学生对活动内容的期盼——“亲民化”,以教师力所能及、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呈现,既能让教师充分展示个人所长,又能使社员们在活动中增添乐趣,增长知识。
社团活动课程化、项目化
为克服传统社团活动创建目标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形式陈旧、缺乏合乎学生个性发展的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学校进行了社团活动课程化改革,即将社团活动按“课程”来设计,从“课程即教学内容及其组织与评价”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设计、系统管理和有效评价,使社团活动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社团活动倡导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融合起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让学生在项目化的活动中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航模社团,课程从兴趣出发,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围绕“项目”目标,每一个阶段、每一节课都设置不同的学习主题,着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指导,学习物理“电学”“动能”“杠杆”等知识进行动力系统安装,运用美学思维搭建硬件结构,通过图形化编程软件编写程序实现各种功能。通过社团活动项目化的学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创新探索、团队合作的精神得到了激发和培养。
社团参与“全员化”“个性化”
学校遵循“尊重主体,自主选择”的原则,学生依据自身特长及兴趣所向在丰富的社团菜单中自主选择喜欢的项目,保证“人人进社团,人人有喜欢的社团”。每个社团辅导老师除满足大众化全员化的授课内容外,还根据学生基础、个性特点开展针对性、梯度性的个别辅导。合唱社团活动中辅导老师分别对高音、中音、低音,民族、美声等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参与学生人数最多的马头琴社团对学生的辅导可谓是一对一地指导、手把手地纠正,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有质的飞跃。
在实验中学的课后服务体系中,社团活动成为了最亮丽的色彩。从探究自然科学到拓展文化视野,从强健身体素质到锤炼意志品质,从培养家国情怀到凝聚世界眼光,从提升审美意识到激发生命活力......学校充分挖掘课后服务独特的育人潜力,多维度的社团课程满足了家长和孩子们的需求和期待。
“双减”工作任重道远,实验中学将顺势而上,不负学生青春,不负家长厚望,不负社会期盼,“十化”社团助力学校提质增效、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