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琳他抗—HPV感染疾病与宫颈癌防治研讨会圆满召开
为进一步加强宫颈疾病规范化诊疗管理,提高生殖道疾病规范化治疗水平,从而改善对生殖道疾病患者的医疗服务,提高宫颈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广东省HPV感染疾病与宫颈癌防治研讨会”于2022年08月16日在线上召开。此次大会由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颖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大会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毅智教授讲解了《瑞琳他抗——HPV感染干预新方案》,贵阳市妇幼保健院秦娟教授解读了《性活跃年龄女性多重高危亚型HPV感染干预》,茂名市妇幼保健院宋亚兰教授解读了《一例CIN患者阴道宫颈粘连的案例分享》,湖南省肿瘤医院周晅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邓鹏飞教授、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晁晶教授等多名权威专家参与授课讨论。
大会主席致辞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张颖教授
为进一步推动HPV与宫颈疾病预防和诊治的规范化,促进区内外学科交流,加强妇产科医师队伍建设,特举办了广东省HPV感染疾病与宫颈癌防治研讨会。本次大会邀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做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会议以大会主席致辞、专题学术报告、专家点评、病例分享、学术讨论和会议总结等形式展开,在HPV感染疾病和宫颈癌防治领域展开积极讨论。
学术分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刘毅智教授《瑞琳他抗——HPV感染干预新方案》
人乳头瘤病毒(HPV)属于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空泡病毒A属,是球形DNA病毒,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天然宿主为人类皮肤角质形成细胞、黏膜鳞状上皮细胞,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不同类型的HPV感染致病性不同,可以表现为寻常疣、生殖器疣、宫颈癌、外阴阴道癌、肛门癌、阴茎癌等。在世界范围内,HPV阳性恶性肿瘤占全球癌症负担的4.5%,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癌占所有HPV致癌疾病的83%,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
HPV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病毒,其基因组主要包含8个开放读码框(ORF),按功能可分为调控染色体外的DNA复制的早期编码区(E区)和形成病毒衣壳的结构成分的晚期编码区(L区)和非编码区。迄今已确认200多种HPV 基因型,其中有40多种与人类生殖道感染相关。
大会上,刘毅智教授详细讲解了HPV感染治疗的新方案和目前国内外关于HPV的前沿研究,对临床上HPV感染治疗进行了总结,其中对HPV患者感染因素、感染症状以及诊疗方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讲解了依据HPV病毒特点的预防与治疗性产品——瑞琳他抗,作为在临床上系统治疗HPV感染的优选方案。
刘毅智教授分析了HPV病毒在宫颈疾病中的致癌机制以及HPV抗原的制备,并讲解了瑞琳他抗的研发机制及和核心成分,是以卵黄球蛋白(IgY抗体)为核心的生物耗材。对已感染HPV的患者及HPV高危亚型反复感染的患者,及物理与手术治疗尚无法转阴的患者、尖锐湿疣术后患者以及患者的性伴侣都有治疗作用。对HPV感染和宫颈疾病在临床中的实际问题和应用方法,刘毅智教授都给予了一一解答。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 秦娟教授
《性活跃年龄女性多重高危亚型HPV感染干预》
目前已知宫颈的鳞一柱交接部是官颈癌的好发部位。多数学者认为在该部位,由于柱状上皮薄弱,不成熟,或宫颈上皮表面有微小损伤,游离的HPV病毒颗粒能够进入上皮基底层并与微小伤口处的基底层角化细胞结合。由于可以逃避宿主的免疫识别,HPV进入到基底细胞内,立即启动病毒复制。一些被宿主免疫系统快速清除后不能被检测到HPV;另一些活跃型HPV(通常是高危型别)在感染后开始于宿主染色体内合成DNA,并自我复制,由游离型变为整合状态。
宫颈上皮层处的损伤和修复进一步刺激基底细胞分裂和血管的增生,可能会加速病毒的复制,开始出现细胞在形态学上的变化,逐渐成为不典型增生,在此变化中HPVE6、E7起着关键的作用。HPV感染后,有可能会发生3种临床转归:①大多数感染可能处于永久性的潜伏状态,即E6、E7存在于宫颈上皮内,成为隐匿感染;或者只出现短暂细胞学变化,不出现细胞形态学的变化,而且临床常用的方法也不能检测到HPV。②病变进展,出现与HPV相关的低度宫颈病变或阴道病变,可以通过细胞学或HPV检测到这种变化。此类病变大多数可能会自发转归或者不变。③很小部分进展为高级别病变,这类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长期存在。因此,在临床官颈癌筛查中关注的是有可能变为高级别或已变为宫颈高级别病变的患者。
大会上,秦娟教授强调了HPV感染及早干预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讲解了瑞琳他抗在治疗HPV方面的有效作用。虽然宫颈癌的发生和变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相对缓慢的过程,但由于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如果能较早发现及诊断癌前病变,并采取瑞琳他抗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这样对提高HPV转阴率,CIN治愈率,并且进一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具有重大意义。
茂名市妇幼保健院 宋亚兰教授
《一例CIN患者阴道宫颈粘连的案例分享》
HPV主要的感染途径为性接触传播,少数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或母婴传播。人类是HPV的唯一自然宿主,子宫颈的鳞-柱上皮移行区是HPV的易感区域。HPV有严格的组织特异性,主要感染皮肤及膜鳞状上皮。HPV的感染与复制增殖依赖于上皮细胞的分化。HPV侵入基底细胞后,病毒DNA在基底细胞内复制,随基底细胞的分化成熟逐渐向表层移动。在表层细胞内,病毒衣壳蛋白表达并包装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因此,成熟的病毒颗粒仅在终末分化的上皮细胞中产生。分化成熟的上皮细胞很快脱落,因此尽管HPV的衣壳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但不能在感染早期有效地提呈免疫系统。这是导致HPV免疫原性低,易形成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HPV的E6和E7蛋白具有病毒癌基因功能,与胞恶性转化和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E6和E7蛋白分别可与抑癌性的P53和pRB蛋白结合,导致P53和pRB蛋白失活,破坏细胞增殖周期的正常调控干扰P53和pRB蛋白抑制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功能,最终导致细胞永生化而持续恶性增殖。此外,司马妮等发现E6、E7不仅可以导致人类上皮细胞发生转化,若阻断E6和E7后高危型HPV阳性的宫颈癌细胞株的恶性表型可以被逆转。Kang等发现,HPV16表达的E6、E7可以下调干扰素(IFN)的表达、促进白介素18的表达,为病毒持续复制和恶变细胞逃避免疫监视提供了基础,使微小病变逐渐积累,以致诱发宫颈癌。
宋亚兰授分享了瑞琳他抗在临床上的应用总结,以及使用瑞琳他抗治疗过程中的大量真实案例,通过对患者定期随访,分析临床特征、病例类型等,显示了瑞琳他抗在治疗HPV感染和宫颈疾病中所取得的显著效果。瑞琳他抗,对于无法自我清除的HPV感染患者,阻断其HPV持续性感染,降低病毒载量负荷进而防止宫颈病变有着重要意义。宋亚兰教授强调了越早干预,越容易清除HPV病毒,随着宫颈癌前病变级别的增加,清除HPV病毒就比较困难,所以在早期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的干预对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会讨论环节
近几年,随着临床专家对HPV感染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出了阴道微生态的调节对HPV感染治疗的意义,本次会议重点讨论了,治疗HPV的同时,阴道疾病的治疗也尤为关键,既要清除病毒,也要调节微生态,全方位治疗HPV感染。
目前宫颈癌已是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有宫颈癌新发病例52.8万与宫颈癌相关的死亡人数达26.6万,其中85%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13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占世界新发病例总数的1/4左右,虽然近些年我国积极推进宫颈癌筛查和防治工作,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仍然非常严重。
研究表明,在所有的宫颈病变分类中HPV单一感染率均高于HPV多重感染,且HPV单一感染率随宫颈病变严重性而升高,而多重感染率随宫颈病变严重性而下降,这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因此,HPV病毒感染的多寡与宫颈病变存在显著关系,但HPV的型别与宫颈病变后的癌病程度和病情进展具有密切相关性,部分患者在宫颈病变期开始接受抗感染治疗,导致HPV多重感染下降。
最后,与会专家再次肯定了瑞琳他抗在HPV以及宫颈疾病诊疗中的重要性,赞扬了瑞琳他抗携手基金会援助项目、商业保险等最大程度减轻患者负担的巨大努力。随着病因学的进一步突破、子宫颈癌病变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HPV检测和诊疗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将会大大提高子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早期预防率,从而降低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子宫颈癌将会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的肿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