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蒲公英的眼睛闪烁着光芒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时间:2024-02-04
导读:长篇小说《蒲公英的眼睛》解析 龙启权 在我的印象里,陈言熔是一个年轻女孩,是泸州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是叙永儿童文学现象的代表人物,她的文学作品影响着永宁河畔的年轻人。 我认识她是在2015年的时候,她在泸州《酒城新报》当记者,文笔非常好。那个时候

——长篇小说《蒲公英的眼睛》解析

龙启权

在我的印象里,陈言熔是一个年轻女孩,是泸州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是“叙永儿童文学现象”的代表人物,她的文学作品影响着永宁河畔的年轻人。

我认识她是在2015年的时候,她在泸州《酒城新报》当记者,文笔非常好。那个时候她写新闻报道为主,也写一些散文作品,但留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后来因为她老公在叙永工作,她便到了叙永,深入到了永宁的乡村,对贫困山区的教师和儿童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并融入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她扎进了多民族混居的赤水河畔,不断吸纳少数民族文化和赤水河红色基因的营养,不断积累自己的文学创作素材,慢慢开展文学创作实践,积极创作儿童文学作品,逐渐成为了一个儿童文学作家。

这些年,她主要从事中长篇小说写作,她的缉毒题材长篇《天歌》入围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红色题材中篇《你的名字》入围小十月文学奖,在小说界有一定影响;歌颂边防武警的中篇小说《蓝色日记本》也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前年创作的短篇《左耳的声音》,成功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成为了叙永儿童文学现象的代表人物,成为了四川儿童文学创作群体关注的焦点。她的很多作品我都读过,文中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着我,让我记住了这些作品,也让我更加了解了陈言熔。

跟随叙永儿童文学现象的脉搏与作者碰撞

在写这篇稿子之前,出于对叙永儿童文学现象的好奇,对作者进行过采访,她的话不多,但很能打动我。她说:“言熔很胆大,因为,我崇拜真理,崇拜士子之心,圣人之言。早年在广东中山求学时去过澳门,香港,台湾……爱国的情愫得到了很高的提升。诗文之道在于灵心、世运、学问这三个要素,就像一盏灯,灵心就像灯柱,学问就如灯油,世道时运、国家兴亡就像火种,诗也好,文也好,最终都应该为时代发出亮光!”

我曾经问她,是什么初心让你写这部小说的,她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她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挫折永天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感恩相扶白头老,记述生平不忘君。”于是我懂了,小说中的主人公石哥(林晓勇)的原型就是她的先生,小说中的情节大多是她先生少年生活的故事。她崇拜她先生,而且想把自己变成先生,她说:“因为受历史故事、诗词曲赋的影响,特别想当一位穿裙子的先生,自己百年以后,我的墓碑会不会写——陈言熔先生之墓,可,那是何等的望尘莫及!”

每一位作家都有着写作的经历,只是各有不同。言熔是一个生活在乌蒙山区的女子,是一个追求梦想的人,字间流露出悲喜、纯真、温情、志高意远……她用文字编织的故事,注释着人生的梦想与追求。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经历和童年的美好回忆,在这篇文章中流淌着作者童年心迹。

对儿童文学我是门外汉,为了学写儿童文学评论,我曾经求教过中国儿童教育基金会的一位专家,他给我讲了儿童文学需要有“四性”:一是要有儿童性,以儿童为阅读对象;二是具有教育性,要以儿童的学习教育为中心;三是要有游戏性,要以游戏的方式传递知识和技能,通过游戏让儿童获得知识和经验;四是要求文学性,文学性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征,其表达方式必须要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审美要求和阅读习惯。陈言熔是个主攻儿童文学的作家,也是个潜心从事儿童教育培训的人,她对儿童的心理需求和知识需求有着深层次的了解,更懂得儿童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正如她的话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是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所以她在创作上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主体,服务于儿童心性的陶冶为作品构思方向。

当今时代,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现在的青少年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网络上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追溯历史,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从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未成年人问题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因此,儿童文学创作就应该从现实出发,努力从内容和思想上去创造优质的阅读环境,为青少年输送高品质的精神食粮。

陈言熔常年居住在赤水河畔,创作的题材主要是红色文化,歌颂的是英雄精神,可以说,她的所有小说串联起来,就是在续写“英雄之歌”,她创作的主题给我的感觉有三个方面:一是着力体现西南红色文化的丰满与厚重,生动与鲜活;二是传扬革命精神,让这种精神激励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斗志;三是让红色故事在她的作品中传播,成为青少年心中不容置疑的精神图腾。在续写英雄之歌的题材中,她的作品主要讲述英雄的故事,比如小说《天歌》里缉毒牺牲的林成兆警官,《蓝色日记本》里驻守在西藏阿里的边防武警向明强,《你的名字》讲述的是红军在叙永(永宁)人物故事。通过对这些英雄的描写与刻画,让英雄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从中汲取昂扬奋斗的力量,不断激活青春动能,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陈言熔的长篇小说《蒲公英的眼睛》,围绕主人公石哥(林晓勇)与姐姐林芬芳、与哥哥林靖文、与一群同学,与老师父母之间的情节展开,切入红军墓、蒲公英、《纪念刘和珍君》等主题意向,讲述了校内与校外的一系列故事。小说以母子情深、姐弟情深为明线,以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为暗线,通过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的记述,歌颂了英雄的爱国主义思想、勇于牺牲的精神,赞美老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播同学互帮互助、团结奋进的精神。其小说的意义就在于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与当代儿童教育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穿越小说的故事线索揭秘主题的光芒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等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为伟大的“中国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文学是时代的文学,是民族的文学,文学的使命就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蒲公英的眼睛》正是站在时代的前沿,传播民族精神的文学作品。就这篇小说的主题而言,并没有直接用文字来表现,但从文章内容来看,爱国主义思想的主题却隐藏在了字里行间,融入到了故事之中。

首先,主人公石哥的奶奶为老红军黎元兴守墓,这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情节,是小说主题的点睛之笔。

黎元兴是安徽籍的人,在红军四渡赤水中身受重伤留在了南水乡。他懂中医,救了不少南水乡的乡亲。石哥的奶奶年轻时得了一场大病,看了很多医生都治不好,是老红军黎元兴用中草药帮她治好的。后来拜寄给他做了干女儿,是老红军黎元兴收寄的第56个孩子。黎老前辈1980年2月去世后,奶奶一直为他守墓16年。这是什么情怀?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忠孝仁义的情怀,是一种感恩报德的情怀。作者紧紧抓住这一个主题来写,就是为了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传承家风家德,弘扬中华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正是个人思想的形成时期,也是心理健康的培养时期,强化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作者对这个主题的切入和故事情节的编排是十分成功的。

小说中,小朋友卖野葱葱修红军墓,罗瑞妈妈捐款修红军墓,奶奶为红军墓守墓,通过多个视角来展现红色情怀,在内容中巧妙融入红色的主题,让奶奶坚守红军墓的精神得到放大,在奶奶守墓的精神中看到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敬仰,在坚守中放射时代精神的光芒。文章中这样写道:“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奶奶一个人守着那座红军墓孤独吗?也问过姐姐,姐姐说,奶奶不孤独,因为她守着的是一辈子的承诺!有承诺相伴怎么会孤独呢?这句话对于我来说,有些听不懂,我也不知道承诺是什么意思?可我知道,有一天我一定会懂的。……奶奶,以后我们周末就来卖一些山上的小东西,攒钱修红军墓。”

其次,蒲公英形象化的塑造为小说主题注入了深远的内涵。蒲公英是一种植物,作者用拟人化和象征的手法,赋予了它人性品格的特征。

蒲公英代表了什么?代表的是赤水河畔那一群追梦的儿童,那些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老师,那些满怀红色基因,传播红色精神的人,更是作者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的理想之梦。作者在文中这样写道:“寨子石墙根下,每年春天都会长出一株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母亲告诉他,仲夏来临时,蒲公英的花盘会脱落,变成一个洁白的绒球,那时的蒲公英是有眼睛的,它会借着风力,飞向遥远的天际。”

有些地方,蒲公英象征的是老师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回味。当童老师离开这个世界后,石哥深深怀念着她,再次用蒲公英来寄托情感:“就在我转身的瞬间,我仿佛看到童老师的身影,我快步追出来,什么都没有。学校门口的花坛里,那一簇簇蒲公英开得正灿烂。”

在写金老师时,也是用蒲公英来表达老师对学生的爱:“含着眼泪走出学校校门,我看到花坛里的泥土有新鲜挖过的痕迹,几株蒲公英不见了,我知道是金老师带走了。”

杨小虎进城读书了,分别时对石哥说:“林晓勇,我们都会长大,长大就会分开。就像蒲公英一样,长大了就变成绒球,随风而散,落地为家。”极具象征意义。

蒲公英是贯穿于全文的一条隐藏的线索,文章分别写了老家山上的蒲公英、红军墓的蒲公英、学校花坛里的蒲公英、院子里的蒲公英,从不同的视角再现蒲公英顽强的生命力和努力奋进的精神,与主题中的红色精神和民族精神相互照应,使故事性与思想性融合在一起,很好地发挥了激励人、鼓舞人、引领人和教育人的文学效果。

再其次,故事情节中反复嵌入《纪念刘和珍君》,较好地突显了文章的主题。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优秀悼念文章。在小说中,作者刻意引入这篇文章,而且反复提到。为什么作者要引入这篇文章呢?按照作者的解析,这篇文章是他进师范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背得很熟,记忆很深。《纪念刘和珍君》深刻地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帮闲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刘和珍是作者追求的偶像,她的精神是中国妇女勇毅不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形成了现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激励着作者在人生路上的追求不止,努力前行,正如作者所说:“刘和珍君满足了十五岁的我对女英雄的全部想象”。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文章中反复提及《纪念刘和珍君》,希望刘和珍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让青少年少壮立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学习和奋进,今后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这也充分说明,作者在谋面布局中,对主题的确立和材料的选择上非常用心,内容与材料科学的搭配,有机结合,使得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和教育性。

跟随故事的情节解析创作的亮点

纵观小说的篇章布局、情节安排和语言表达,在写作技巧上,作者紧紧抓住儿童文学“稚拙美”的特点,多维立体地的再现故事内容,其表现手法呈现四大特点。

首先,从小处着笔,极力再现儿童文学的稚拙美。儿童文学是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稚拙美是儿童文学天然的美学特质,稚指稚气,拙是笨拙。儿童文学的稚拙美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二者结合构成一种大巧若愚、浑然天成的美学境界。

小说在写“三只小麻雀”的故事时,作者从小处着笔,再现三个小孩不同的稚气。三只小麻雀死了,二婶说“没有了大雀子,小雀子就会死去。”石哥说“如果我没有向大雀子举起弹弓,这三只小生命就还是鲜活的。”在这个故事中,既传递出小孩子从小就要有责任担当,又灌输着孩子离不开父母的理念,孩子要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的呵护。三个小孩对麻雀不同的认知和保护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辐射不同的观念,其想法都表现出一种稚拙美。

其次,写人与写景相结合,多维角度再现儿童的开心与乐趣。小说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离开了人物的塑造就不是小说,所以小说人物的个性化是写好小说的关键所在。

《蒲公英的眼睛》的人物塑造以石哥(林晓勇)、姐姐(林芬芳)、靖文哥(林靖文)、父亲、童老师、金老师、奶奶为引领,大概写了38个人物,尽管在语言表达上个性化不是很明显,但在人物性格上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表现,大多是为了突出主题而去写人物。如写奶奶的这个人物:“奶奶头上裹着白色的头巾,穿着斜襟的深蓝色棉衣、棉裤。她的身后是空旷的,远远的地方又有如墨的远山,看了很久,觉得奶奶和这莲花山定格成了一幅画。”短短数语,就把人物的形象描绘了出来,同时也赋予人物思想与内涵。

儿童文学重在儿童,儿童需要教育和引领,爱国情怀、家乡情怀、父母情怀需要培养和启迪。小说中对父亲的形象塑造用的笔墨并不是多,但每一个小故事都传递着父爱,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父亲的责任与担当。把父亲将对孩子的培养融入在具体的行为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思想形成的方向,行为的规范导向。在姐姐考上师范后,他对孩子没有太多吩咐和嘱托的话,而在行动中融入强大的思想和灵魂。“夜幕降临的时候,爸爸轻轻地锁好木工坊的木门,提着那桶油漆朝正堂屋走去。他把两扇大门关起来,一个完整的‘忠’字就更加清晰地出现了,红得有些耀眼。爸爸拿着油漆,认真地刷起来。一笔一笔,饱含着他对这个家诉说的千言万语。夜色越来越浓,姐姐出来叫爸爸吃晚饭,‘忠’字散发着赤红的光焰,映在姐姐的脸上。”作者写父亲这个人物,除了制作木轮车的生活细节以外,重点写了制作“忠”字和填写“忠”字的细节,文章中出现过两次,分别是“我五岁那年的春节和姐姐考上师范那天”,目的是传递出父亲对儿女的希望,那就是一个“忠”字,即对国家“忠诚”,对朋友“忠心”,对父母“忠孝”。

平实的写景与巧妙的比喻相结合,使得文章显得生动而现象化。如在写房后的果树中,她这样写道:“我们家屋后是半山坡的桃树、李树。暑假开始,桃树李树就像赶趟儿似的,悄悄地把水果挂满枝头。家门前是一个很大的坝子,坝子前面有两棵高大的柿子树。每到深秋季节,满树的柿子红橙橙地挂满枝头。爸爸总说,我们这屋前屋后的水果就像我们这个寨子里的孩子们一样热闹。”在写月亮、写夕阳、写南水河时,作者这样写道:“那晚的月亮很圆,月光特别明亮,能清晰地看到群山的轮廓,还有山脚下静静流淌的南水河。” “夕阳西下,袅袅炊烟升起,和着我们的欢笑着,在深秋的晚风中揉在一起,飘向不远处的南水河,静静地流淌着,没在时光中,散成一个个音符。” “南水河在月光的映衬下就像一条闪着银光的缎带,飘飘摇摇地流向远方。猫儿山在夜色中静静地躺在山垭岭上,沉沉地睡了。一阵山风吹过,仿佛能听到它在打着呼噜。夜里的山村太静了,蛐蛐的聒噪声传来,又给夜增添了几分生气。”在写景中既注重了儿童的语言,又注重了孩子的认知特点,还照顾了孩子的欣赏习惯,写景是为了烘托人物的生活环境,把人物放置在优美的环境中来净化,让人物塑造与景物描写很好地结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富有情感。

第三,情感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详略适度地安排故事情节。

《蒲公英的眼睛》里表现出的情感,是同学情、师生情、兄妹情、父母情的组合,同时也是亲情、乡情、民族情的再现。他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构筑了人生理想的梦境,这种追逐梦境的思想坚如磐石,就如一粒粒蒲公英的种子,在巍峨的乌蒙山里,在蜿蜒的南水河边,在雄伟的雪山关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姐姐考上师范后,两姐妹即将分开,短短几句话编写出了姐妹情深。“姐姐挽起我的裤脚,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膝盖上的红印,我和姐姐抱在一起,哭得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作者具有极浓的家乡情结,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养育了她的成长,家乡情怀却深深的镌刻在她心中,她因为家乡的南水河、家乡的五指山和猫儿山而骄傲。在姐姐考上师范,学校为她送行时,她是这样说的:“起身要走的时候,余校长说,我们这里有灵山秀水的传奇。我跑跳着来到余校长和谢老师跟前,告诉他们,寨子后面的五指山,寨子左边的猫儿山,还有寨子脚下那条日夜流趟的南水河,他们都笑了。”

情感的注入是小说感人与否的重要因素,作者注重情感的描写,把真挚的情感注入到细节的描写中,使得小说更具可读性和引入性。如在写几个学生去医院看望童老师的画面中,用简洁的文字,却记录了感人的画面:“(童老师)看到我们去了,她暗淡的眼神里瞬间有了光,强撑着坐起来,朝我们招手。罗薇薇哭了,金老师哭了,我和靖文哥也坚持不下去了。我们围拢过去,抱着童老师大声的抽泣着。宣泄着我们的思念和不舍。那一刻,我们都知道,童老师好不了了。”

儿童文学不光要有对儿童思想道德的引领性,还要有对青少年教育的示范性,这样才能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小说中,作者紧紧抓住儿童的喜功贪玩的心里,从具体的事件出发,在故事中蕴藏道理,在情感中传递品格。比如她在写金老师选科代表的一节时,老师要以作文写得好来选科代表,而石哥写了一篇《火红的三角梅》,内容却是他背诵的文章,不是自己写的。金老师知道后说:“晓勇啊,作文是不能去背诵别人的,然后写在自己的作文里。当然,好词好句可以。不然,就视为作弊抄袭行为。”儿童文学的受众对象是儿童,不能向成人小说那样将思想与灵魂蕴藏在文章的背后,而应该将道理讲清楚,以便让“对与错”的界限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有着明确的纠错标准。儿童文学的细节描写既是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引领,又是对儿童行为品格的规范,作者在故事中融入许多关于“对与错”的标准界限,以此引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也是作者的用心之处。

作者很善于抓住儿童阅读中情感共鸣点来写作,让主人公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形成共鸣,从而达到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如在写金老师的去向中,没有直接去叙述离开学校的情况,而是以一封信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用细节的语言打开师生间的情感世界,让读者的情感与小说中的人物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体现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效果。如:“金老师的信很短。她告诉我,童老师最后已不能言语,只是拉着她的手默默流泪。她知道童老师的牵挂,把我们在学习上的努力与进步全部都告诉童老师了,童老师是含着眼泪微笑着离去的。她在信中还说,她去了云南边境,没有坚守在南水乡,向我说对不起。她告诉我,小魏警官牺牲了,她要去完成他未完成的梦想。”

第四,语言细腻而具有个性化,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使得小说生命力在堆积如山的书海中得到延续。

言熔的语言功底非常深厚,小说语言细腻,很多细节描写能让人动容。如石哥在向姐姐询问蒲公英的几段话,就写得非常细腻。“姐姐离开寨子的头一天晚上,我们去石墙根那边采了很多蒲公英。……姐姐说,这些蒲公英如同人的一生,不管命运把我们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姐,蒲公英有眼睛吗?”“有,当然有。那些褐色的小种子,每一颗都有眼睛,深遂的双眸,带着它的梦想。”……“晚上,我做了一夜的梦。梦见姐姐拿着教科书,站在一个高大的女教师雕塑下面冲着我微笑,雕塑下面的花坛里开满了蒲公英……”

我在读她的《左耳的声音》时,曾被她笔墨间灵动的文字而打动,不由自主地流着眼泪读完。能用文字打动人心的作者,一定是具有超凡的文字把控力。如文章在写蒲公英时,其语言就极为细腻:“这片蒲公英铺青叠翠,几层齿状的叶子中间,长着纤细的枝茎,顶端的花盘,开出了黄色花瓣的花。那丝丝缕缕般的花瓣组成的黄花,直径不到半寸,花瓣片片分明的围绕着花心,如同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开得自然洒脱……再过些日子,蒲公英的花盘就要开始脱落了,形成一个洁白的绒球,不用几天功夫,阵阵秋风之中,洁白的绒球就会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借着风力飞向遥远的天际……”又如写妈妈种地时,作者这样写道:“妈妈白天在家翻土,我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提着竹篮里的玉米种子跑到自家地里找妈妈。妈妈把松好的地一排排整齐的刨出一个小土坑,然后我从竹篮里取三四粒种子放进小坑里,再用一个小锄头把玉米种子用泥土轻轻盖上。”

跨越小说的内容空间与作者商榷

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素材选择受到很大的限制,主题也不像成人小说那样纷繁广阔,要写好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实属不容易。这部小说写得很美,写得很成功,但从文学完美性来说,有两点值得商榷。

一是围绕主题选材上还不够完美。在《蒲公英的眼睛》的选材上,尽管作者做了很多努力,选择了发生在儿童身边的三十多个故事,把这些故事通过主题的引领较好的串联在一起,对突出主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文章主题与材料的搭配上,也还有一些材料与主题没有多少关联,围绕主题的紧密性不高,读起来显得有些松散。可能由于作者对地域内的典型故事掌握得不够充分,有些较好故事素材没有被选入,主题突出还不够鲜明。比如在雪山关地区,红军当年曾经从那里经过,那时的红军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在过雪山关时,山上的橘子红了,满山遍野都是,但红军是老百姓的军队,他们严格遵守群众纪律,没有一个人去摘橘子。这个故事在该地区一直传为美谈。再如,在红军长征途中,红军曾走进石箱子,在那里过了一个年,毛泽东在离开时,曾留给了住户“三个铜板”,“三个铜板”的故事是红军精神的再现,也是当地民众中的美谈。如果把这样一些故事通过老人讲述,或者老师讲述的方式引入到小说中,对主题将会起到较好的突出效果。

二是人物精神的表现还不够充分。童老师是小说中主人公的班主任老师,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文章中的许多故事都是由她引出的,她是连接学生与老师的桥梁。她为了帮助学生追随梦想,培养优秀人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最后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人物的选择是非常好的。但人物的塑造和挖掘还不够深,对突出她勤于教学、关心学生、无私奉献的点位上写得较浅显,没有很好地把她精神层面上的亮点突出出来。小说中金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永宁城医院去看望,这是与童老师最后的诀别,这个场景本来是非常好的,如果通过师生的对话把童老师生病的原因说出来,把师生之间的内心情感表现出来,把童老师的精神品格突出出来,把童老师的时代精神表现出来,使之升化为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人物典型,这对突出文章主题,歌颂时代精神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这部小说也许会更加完美。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0-2022 十安热线 版权所有
本站所转载的文章、图片等内容,版权归来源方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蜀ICP备2020037269号 返利APP返利软件电影<报废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