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科创二十七载 矢志不移亮剑深蓝
—记国家能源深水油气工程技术研发资深专家 李清平
深水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科技创新的前沿,大国较量的焦点。从1996到2023年,中国海油经历了全面对外合作、对外合作与自主研发结合、自主设计和建造三个阶段,用不到27年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50年的深水创新路,建立了自主的1500米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体系,实现了从开发水深300米到1500米的跨越发展,自主设计建造开发了我国首个1500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能源站,为世界贡献了深水油气田开发的中国方案,书写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团队矢志不移、开拓创新的壮丽篇章。
早在1996年,通过全面对外合作,我国第一个深水油气田水深310米的流花11-1成功开发、创造7项世界第一之际,中国海油曾恒一院士、周守为院士等老一代科研人已经提出“深水之问”:“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够实现深水油气田的自主开发?”要知道这距离我国第一个自主开发的海上油气田水深约40米的锦州20-2才刚刚过去8年,那一年中国海油原油产量还不足千万吨。
正是在老一辈还有科技工作者带领下,她有幸参加了国家科技部820主题深水工程-“水下油气田多相流自动开采技术”立项准备工作,成为中国海油也是我国最早的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探路者之一、她是研究总院最早的三位博士之一,她最自豪的是无论世事变化,业界她的称呼永远是Dr.LI、李老师。二十七年坚守深水之梦,咬定目标不动摇,甘做冷板凳、勇于创新、直面“深水之问“,用科技创新一步一个脚印把深水蓝图绘制成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成功开发的喜悦和自豪。她是党的十九大全国代表,中国妇女十二大的代表,她是中国海油第一个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的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巾帼标兵、中国经济女性十大创新人物、海洋人物等等,在她的身上萦绕着多个光环,她就是国家能源深水油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海洋资源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清平。她是我国最早致力于水下生产技术应用研究、以及水下生产系统工程设计技术体系的建设者,是深水油气田流动安全保障技术和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科技创新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她带领团队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00米深水工程技术体系、国内首次自主完成1500米深水水下生产系统工程设计、创造了水深1500米、油气水多相输送距离147公里的世界第三的记录,实现了超深水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自主测井和取样,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从1996年到2023年,从310米到1500米的跨越发展,二十七载,她有幸见证并参与了科技创新助力中国海油从浅水走向深水、筑梦深蓝的壮丽篇章,二十七载的坚守,青春正当时、奋斗的人生最美丽,这就是海油人的执著和坚守,是代代相传的石油精神、是碧血丹心、能源报国的使命和担当。
初出茅庐,立志扎根深水
在李清平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本国家科技部820主题“水下油气自动开采技术”的立项申请书的油印本。每当她拿出这本书,轻轻的翻看,眼中都饱含深情,思绪也瞬间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那个时候,她是中国海油技术研究部的三位博士之一,也是最年轻一位。二十七年了,办公地点不断变更,那份油印本的立项申报书如同深水之问一样一直带在身边,1996年的立项申请人是曾恒一院士和周守为院士,他们是中国海油深水之梦最早的领航者,正是老一辈石油人当担和作为激励着她,坚守深蓝梦。
那年我国第一个深水油气田流花11-1刚刚投产,这是我国迈进深水的第一步,那是中国海油尚不具备深水工程设计、建造的技术能力和装备,水深310米的流花11-1油田通过对外合作成功开发,创造了7项世界记录,全球第一台水下电潜泵在中国南海创造了世界奇迹 .“什么时候这奇迹由中国海油自主创造?”老一代石油人不干落后,启动了820主题国家科技部863深水工程项目的立项申报筹备工作,有幸参与其中的李清平从此与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梦想,1998年李清平博士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加入中海石油生产研究中心刚刚组建的技术研究部、请缨十大科技攻关项目“水下生产系统应用研究”,一头扎进深水工程设计的资料堆里,逐一攻克深水技术瓶颈,全力推进水下生产技术工程化和设备的国产化,并开启了深水油气田流动安全保障前沿技术的探索之路。
我国第一深水油气田流花油田创造的深水领域的七项世界记录是鞭策中国海油人不断创新、筑梦深水的达摩克利之剑,她立志扎根深水,“未来总会有一天,中国海油将把科技创新的成果矗立在中国南海深水油气田的开发工程中,把深水工程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人手里、让一个个深水奇迹诞生在我们身边”,1998年,深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遥不可及的梦,那时攻关的重点是近海油气田的开发技术上,有人看她整日东奔西跑,好心劝她:“这项技术可能十年甚至二十年都用不上,很难出成绩”。她清楚的记得,曾恒一院士对她说:“不要管别人说什么,重要的是坚守自己的目标,做好自己的工作”。总得有人提前探路深水,李清平是个认准目标就得琢磨透的人,“科研是场坐冷板凳的修行,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自己,我一定要把、也一定能把深水科技的板凳坐热”。只有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做强自己,才能在未来上战场时游刃有余。
报到一周,她就深圳分公司、海上铺管船等进行现场学习,了解流花11-1、陆丰22-1等深水合作油田开发的工程模式、水下生产系统组成及设计思路,同时也不忘寻找和自身专业即从1987年入学西安交大就开始学习的多相流体动力学的结合,根据国内外深水工程案例分析,她清楚地认识到深水油气水多相流动安全保障技术是制约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模式、从储层到下游流动体系安全运行的关键,水下多相增压、湿气压缩技术是未来水下梦工厂的牛鼻子之一。正是这种根植于自身专业优势,多专业快速融合的能力,入职不到2年的她在歧口17-2平台多相混输泵运行频繁出现故障、多次停机检修的困难面前,胸有成竹出海解决现场难题,初春乍暖还寒时刻,厚装掩护之下,已怀孕3月有余的她悄然出现在歧口17-2平台上,和现场技术人员一一排查多相输送故障,事后部门经理和秘书郑姐不禁捏了一把冷汗:“这傻丫头,下不为例,这可是事关自己、宝宝的头等大事啊”。她就是这样,在别人还在入职懵懂时,她已经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立志扎根深水,一旦瞄准目标,绝不动摇,她愿做一朵绽放在深蓝的科技浪花。
立足未来,布局深水蓝图
1999年在曾恒一院士带领下,李清平开始积极准备“”十五”国家863立项准备工作,坚定一个目标:“水下油气水多相流自动开采技术-水下生产技术”,2000年10月底,北京岭南饭店会议室内,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十五“863科技立项研讨会正在热烈进行中,她信心十足地讲述着海油人的深水科技之梦,与其余14个项目一起一较高下,会后,李清平微笑着轻轻抚摸着肚子,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此时距离11月2日的预产期不到五天啦,这也是她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一个永葆工作激情的榜样妈妈。
她清楚地记得2003年秋的一个下午,曾恒一院士的电话:“小李,今天有时间吗?有个紧急任务,你马上到总公司”,她习惯性地背起电脑包,一刻不敢停留,直奔东直门海油大厦18楼曾总的办公室里,多年训练、近乎盲打的速度,只听到曾总的话语,只听到随着而来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南海深水大型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立项申报的材料初稿的编写从下午四点到晚上10点,勘探开发工程,跨专业跨领域,在夜晚疾驰到科技部汇报地点的汽车上,曾总还在口述,刘旭、闫江梅和李清平激励地讨论着,同时不停电话各个专业行家里手,努力在最短时间内,描述出一张深水科技创新的蓝图,键盘还在不停的敲击中,来到汇报地点时,排队汇报的项目至少十个,那时一张未来中国南海深水蓝天初稿已经悄然绘制。凌晨3点,会议室仍然灯火通明,李清平有条不紊的做着汇报,当“南海深水大型油气田勘探开发重大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立项材料汇报还在进行中国,已经深深地吸引了社发司领导和专家的目光,专家们眼前一亮,几乎第一时间达成共识,这就是我们“想立、该立、必须马上启动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技术领域,中国人到了挺进深水、下五洋捉鳖的时候了”,多年后,李清平想起那一刻喜悦的、夺眶而出的泪水依旧激动,依旧保存着那份记忆,“研究目标突破水面、水中、水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建立四类多型装备,实现深水油气田的自主开发”,中国深水梦终于有望起航了。那一夜凌晨3点汇报结束后,李清平坚持回家陪伴睡梦中的不到三岁儿子,因为当时先生出国深造,她总觉得亏欠孩子太多,孩子每天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一直牢牢抓住妈妈的手,妈妈就不能半夜加班了”,那一刻,她只想快点回家,握住孩子的柔弱的小手。
从2003-2005年,李清平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编写组成员之一,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通宵达旦的查阅外文资料,在曾恒一院士、周守为院士指导下、通过与国内专家不断的沟通讨论,从北京到青岛、上海、深圳,融会贯通各个专业知识,触摸国外深水最新技术、最超前的科技战略,手机打到发烫,无数不眠之夜之后,大型油气田勘探开发纳入十六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深水勘探、深水工程技术、深水工程重大装备等三个核心技术攻关、并通过南海深水油气田示范工程得以提升和验证的深水大型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成为油气重大专项的最重要的战略布局之一,这也为中国海油参与国家科技部的“十五”到“十三五”四个五的国家重大专项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了这段终身难忘的经历,李清平更加坚定了走深水这条道路。2004年,在曾恒一院士、周守为院士的努力下,我国第一代深水人为之奋斗的集团公司深水工程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中国海油深水科技之旅开始起航。
2005年1月12日,在三亚召开中挪深水技术交流国际会议上,受曾恒一院士委托李清平代表中国海油做开篇主题报告:“中国海油深水工程技术现状与展望”,第一次在世界面前展示中国海油深水科技的蓝图,中外专家热议,掌声和鲜花,还有多专业研讨,那一刻中国南海深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她常常会跟大家说起这段难忘的经历,如果没有当初国家科技部、中国海油的超前部署和老一辈海油科技工作者的多方争取,中国深水技术、自主开发可能起步更晚、水下设备国产化进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摸索。而今天的收获,正是因为一代代深水科技人这二十七年如一日,甘于寂寞、甘做冷板凳的坚守,当2014年陵水17-2南海深水油气田开发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有底气、骨气、志气和勇气说出,“我们可以,因为我们自主建设以海洋石油奋进号为代表的五型六舰深水作业船队,有以深水水池为核心的深水工程试验平台,有国家863、重大专项1500米深水关键技术的突破、有对外合作1500米荔湾3-1气田中部分自主技术的示范、还有历经十多年培育逐步壮大的产学研用的科研团队。正是海油人代代相传的那份坚守、那份耐得住寂寞的科学精神,那份敢于亮剑深水的英雄气概,二十七年从300迷到1500米的成就深蓝之梦。
她记得周守为院士多次说过:“深海本没有路,是中国海油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海洋石油的深蓝创新之路。”
自主方案、联合设计,厚积薄发
2006年,我国第一个深水油气田水深1480米LW3-1-1井钻探成功,南海深水油气田开发拉开序幕,如何经济开发成为摆在海油人面前的难题,这一气田由中国海油与美国哈斯基公司合作开发,如何在这一合作区块提出海油人自己的方案、并得到合作双方的认可是最大挑战。外方代表对于联合研究表示欢迎,“请贵公司拿出一版开发方案,咱们互相取长补短。”礼节性客气,但对我们却是沉甸甸的“战书”。
此时,长期的深水战略研究和规划,练就李清平沉着冷静和跨专业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否可以利用荔湾区域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获取荔湾3-1所在区域初步地形图?这样起码知道这一深水气田长在哪里?地形咋样”这一大胆的设想在她的脑海中翻滚,一个月后,她亮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的给出荔湾区域地形图时,从陆地平缓延伸到260公里到200米大陆架,之后经十几条沟壑70多公里水深跨越到1500米左右荔湾3-1所在深水区,此时一个开发模式在时任副总经理周守为院士为主的决策层的脑海中闪过:可否利用地形特点,采用“深-浅-陆“模式:即采用深水水下生产系统+海底70多公里集输系统+水深200米左右的平台及陆上天然气终端进行开发?这种开发模式当时世界上仅有5个案例”,李清平大脑在飞速的运转中。经过和合作伙伴哈斯基多次交流、论证和不断完善,双方方案和认知基本一致,这一方案得到双方认可,经过第一回合的交锋和交流,更加坚定了深水团队做好荔湾3-1的的信心,我们的长处在于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在深水领域我们不是一无是处。
2008年,我国第一个深水气田荔湾3-1进入前期研究决策的关键时刻,周守为副总经理信心满满地对合作哈斯基说,“中国海油深水流动安全保障技术还是比较有实力的”,如果手里没有点金钢钻、真家伙,我们都没有和外方技术专家对话的底气和勇气。
由于荔湾3-1气田处于从200米浅水区陡降至1500深水区的海域,从1500米爬升至200米的70多公里海底油气水多相集输系统的流动安全保障技术成为制约工程方案成败的关键,如何克服1500m大高程、水合物和积液、保证油气安全输送是制约的整个方案的瓶颈。
2009年7月24日,马来西亚吉隆坡,与哈斯基约定的开发方案交流会如期到来。李清平和团队提前一天到达。吉隆坡的夜晚有些闷热。尽管对提出的技术方案有信心,但那一晚,李清平失眠了。
从2001年争取集团公司、国家863立项以来,深水油气田流动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一直在默默储备着,为了成功立项,李清平曾像推销员一样,一次次向与会专家们解释它的重要性、对深水油气田开发方案及运行安全的重要性,她总是说,流动安全保障通俗地讲,就像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会突发堵塞、溢血等,好的设计能够保证从油藏到生产设施整个集输系统、全寿命周期的无堵塞运行,真是这样一次次介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集团公司十五科技立项成功、国家863深水公用技术平台等成功立项、国家重大专项立项成功,联合相关高校建立深水流动安全实验系统和装置,开展模拟实验;她和团队成员多次深入海上生产现场,获得一手数据……还有几个小时,以流动安全保障技术为核心的荔湾3-1气田“深-浅-陆”深水气田开发模式,就要在国际同行面前亮相了,“我们双管方案是否可以得到认可?”她期待、兴奋,也对未知的结果感到忐忑,但她坚信,“起码我们有十足的信心,中国海油的方案从技术上是可行的”。
方案交流会开了整整一天。其实,技术交流是一种无声的较量。“手中有牌,才有话语权。”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才会主动将所有可能的方案以及每个细节考虑到,从而做出大大小小的决策和应对策略,并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降本空间。“如果自己没有深入研究,就不知道对方亮出的是花拳绣腿,还是独门秘籍。没有过硬的数据更无从和真正的高手过招,合作就无从谈起,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交流会开到最后,中国海油提出的水下方案得到认可,以深水流动安全保障技术为核心的深水油气多相集输工程技术为中国海油在合作开发项目中争得了深水技术决策的话语权。2010年初,根据工程勘查结果,荔湾3-1深水管道距离由75公里延长至79公里,这次,哈斯基把决策权交给了中国海油,原来的深-浅-陆方案是否还可行?接到深圳分公司委托,李清平带着团队加班加点,亮出海油答案,79公里可以、如果气藏条件如最佳预期,120到150公里也是可能的。这需要底气,也需要勇气,她知道这意味着多重的担子,她没有想可能面临的质疑,是海油人多年的积累给了她勇气和决胜的信心。与科研一样,深水油气田开发项目前期研究需要考虑未来需求,具有前瞻性,经过中外双方联合攻关,早在2009年前期研究阶段,双方项目组已为荔湾3-1气田2028年前后应用水下湿气压缩机预留了接口。
“通过参与荔湾3-1项目,最深感受是,虽然我们在部分技术方向可以和外方对话,但更深入的设计、施工设计等方面我们还是小学生,通过深水部分的平行设计,通过荔湾深水工程的实践,中国海油培养第一批中国自己的深水工程技术研究和设计、建设队伍”,中国海油研究团队牢牢把握住了这次机会,李清平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自主设计,亮剑深水,扬帆起航
2017年,李清平作为“陵水17-2“即“深海一号能源站“项目副经理、水下生产系统项目经理,全力推进全世界第一个深水半潜式储油生产平台和深水水下生产系统在我国第一个自营深水气田陵水17-2气田的成功应用。
当“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项目经理朱海山找到李清平,点将她做项目副经理时说道:“第一个自营深水气田项目的前期研究咱海油人自己做!”看似平凡的一句话,瞬间点亮了她期盼已久的梦想和融合团队、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胆识,中国深水亮剑的时刻到了。
从入职之初对国外深水工程技术抽丝剥茧、到关键技术研究和基础理论的储备,特别是2000年以后从渤海、东海到南海以及海外数十个水下生产系统工程设计项目的历练,她一步一个脚印,凭着一份甘当主方案的备胎的执着和坚守,逐步成长为业界认可的DR.LI、李老师。她一直在等着一个自主进行水下生产系统工程设计的机会。
然而对于深水这神秘莫测的世界,“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三高特点,巨大的技术差距成为不可回避的屏障,自主设计谈何容易?以往深水项目都是采用外方设计为主,双方联合开发的模式。“在联合开发中,我们的技术水平也在学习中提升,技术话语权在逐渐增强,但这还远远不够。”最刺痛她的是早些年和外方的深水技术交流会,技术实力和水平严重不对等,请来的专家,名义上为技术交流,实际上更多的是进行产品介绍,人家根本就不给我们交流技术的机会。”
“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方案的自主设计将是一次绝佳的本领历练和中国海油深水工程设计能力亮剑的机会,李清平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作为水下生产系统项目组的负责人,李清平是国内第一个独立负责、带领团队首次自主完成1500米深水气田的水下生产系统工程方案设计,兴奋之余更多的是紧张甚至焦虑,是压力更是动力。她深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是带领团队认真梳理总结全球50多个深水油气田的水下工程方案,逐一剖析,做到心中有数。制定了清晰严谨的工作基调,提出系统工程的设计理念,统筹开发、钻采、工程各专业,细分大工作界面。同时她带领水下设计项目组成员细化各专业、各分部之间的工作任务、文件体系等,由粗至细、由疏至密,由点到面,为整体水下生产系统方案的研究搭建起了严格又细致的系统工程的框架,这一工作为接下来项目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把握好深水水下工程的每一个关键技术点和决策点,李清平带领项目组,组织了一百多场同外方的水下各个专题的定制技术研讨会,从总图到流动安全、通信、供电、水下各专业亮相自己的方案,为外方专业人士深入讨论奠定基础。用项目组同事的话来说,这些交流会“可把大家整惨了”。因为有了过去的“惨痛”经历,李清平把每一次技术交流的机会都视若珍宝,包含专业方案的中英双语的邀请函改了一遍又一遍,交流会前的模拟问答演练了一场又一场,模糊的技术决策点一一记在笔记本上,直到她认为每个人都理解得足够透彻了,所有技术问题大家都讨论得足够详尽了、每个未知都有答案了,方才作罢。
在李清平的“魔鬼训练”下,水下项目组在可研阶段即深入完成了13个专题研究,分析研究深度几乎达到了基本设计阶段,水下管汇配管图已见端倪、未来高含水期间水下气液分离和增压已在考虑中。“如果自己没有深入的技术研究,就无法真正和高手过招,技术交流就只能浮于表面。”
在“深海一号”大气田的基本设计阶段,项目组兵分三路,北京、休斯顿、澳大利亚同步开展各部分的设计工作,身为水下项目组负责人,没日没夜地与其他分部沟通进度、解决问题成了李清平工作的家常便饭,她是水下工程方案的主心骨。白天处理完国内、澳大利亚的事务,来自美国的邮件又陆续发来,“半夜我们都会时常接到清平总的邮件和电话。”那段时间,项目组的同事晚上睡觉都不敢把手机静音,生怕错过李清平“深夜的问候”。
“深海一号”大气田井位分散,南北空间跨距大,所在的海底麻坑、沟壑密布,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水下生产系统各个井口、管汇如何优化布置?钻完井数据和工程界面数据怎么保持一致?可能造成凝结堵塞的水合物如何防控?水下管汇国内集成制造能否实现?深水海底管道设计流速的确定原则是否可以优化?管径能不能再缩小一些?等等大大小小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李清平的脑海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她一刻也不舍得停歇,正如她机关枪般的语速,项目组成员从不适应高强度脑力劳动到主动进入了大脑飞速旋转的境界、“烧脑”估计是大家最深刻的记忆。深入的专题研究,面红耳赤的辩论,大量的模拟和对比分析,取得了节省一个水下管汇,海底管道和立管内径至少小了一个等级的效果,节省了近一半的投资。
2021年7月5日,全体海油人还沉浸在“深海一号”顺利投产的喜悦氛围,殊不知,这份喜悦来之不易。投产后台风期,“深海一号”西区管汇发生了水合物堵管问题。作为“深海一号”流动安全保障技术支持小组成员的李清平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刻立即拿起电话召集流动安全保障技术人员来她办公室开会,而她原本是要前往食堂吃早餐的。
“现场作业好比行军打仗,需要迅速摸清形势,容不得一点耽误,还要迎难而上快速做出决策。”她对技术人员说道。以往只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管道堵塞问题制定应急预案,但这次可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枪实弹”的上场了。
这次的现场难题目前国内外并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供借鉴,团队成员都一筹莫展,李清平淡定自若的说出她能想到的全部解决方案,顿时大家都茅塞顿开。当天下午就制定出了5套解决方案,并逐一细化,在与团队成员紧张讨论时,李清平突然感到脑袋一阵晕眩,此时她才意识到自己一天没吃东西了,随手拿起荷包里同事分享的小饼干啃了起来。两块饼干还没下肚,到了向总院专家汇报的时间。她顾不得擦拭嘴角的残渣,立刻拿着制定好的方案匆匆走了,汇报一直持续到当天深夜。
方案通过专家审查后,她立即组织开展了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工作来进一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有了准确的数据支持后,她带领团队制定出具体可实施的方案并交给现场。之后,她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立不安,等待着现场的消息。2021年7月29日,捷报传来,“成功了,堵塞解除了。”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她激动的哭了,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如释重负后的她很快便在沙发上睡着了。是啊,为了制定出有效的方案,她已经好几天没有合眼了。
2021年8月30日上午9点,李清平正在会议室里讨论着深水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来自加拿大的母亲的电话瞬间泪目:“平儿,你爸爸他突发心梗走了,一定来见爸爸最后一面”。走到僻静处,任由眼泪飞,半小时之后,她擦干眼泪,进入会议室,继续讨论。那天下午,她带领团队来到未来科技城1007会议室,强忍着泪水汇报:“深水工程多相流研发平台和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研发平台”研究总院预验收,除了要好的朋友,在场的人没有人知晓此时此刻她的心情。
当天晚上,闪闪火光中,她和爸爸说着话话别,从此世界上再没有那个最爱她的父亲,没有加班时爸爸的一杯热牛奶,没有等待她下班的父亲的身影。就在7月底,爸爸还惦记着,光荣入党50年的纪念章,惦记着交党费。
筑梦深蓝,终将花开
在2017年度十大海洋人物颁奖仪式上,李清平接受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采访时表示:“将秉承知海、用海、护海的理念,通过科学创新,实现深水工程技术和装备自主创新,锻造更多的海洋重器,为海洋梦、中国梦不懈奋斗”。
在央视十九大党代表采访中她表示:“我深刻的感觉到我们的中国品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让世界为之震撼”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深海中一朵平凡的浪花,是中国海油、伟大祖国成就了她的梦想。总有更重要的工作、更具挑战的关卡在等着她,就像她喜欢的电视剧《亮剑》中所展现的亮剑精神:“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她清楚地知道,成就源自我国深水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为自己是这个团队的一员、见证中国海油走向深水的27年而自豪。
要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田。她深深地知道,是无数科研工作者敢于寂寞、用于攻坚克难成就了深海一号能源站的自主开发和成功投产,而这仅仅是深水能源自主开发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科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深水之梦任重道远,她和团队愿以吾之身唤吾辈之热情,为中国方案贡献智慧,朝着梦想砥砺前行。心向大海,终将花开。(张红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