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岐黄宏阔,启科学新风
——记我国著名针灸学专家 石学敏
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针灸代表传承人,现代针灸奠基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他创立“醒脑开窍 ”针刺技术理论体系,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他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使传统针灸学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他率先迈出针灸“走出去 ”的步伐,使中医针灸屹立在世界医学之林。
石学敏从医执教六十余载,学贯西中,博古晓今,慎思笃行、知行合一,他将国之精粹发扬光大,将医之精华传达于世界,将传道授业作为毕生追求。
1962年,作为天津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石学敏被分配到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 附属)工作。为传承针灸学术精髓,更为国家储备涉外医疗人才,国家卫生部邀请全国针灸名家程莘农、 杨甲三等,在北京举办了为期2年的全国针灸研修班。 石学敏因思想过硬、工作成绩优异,被单位选派参加了全国针灸研修班,在那里他博采众长,精研医术,从此深耕针灸领域。
针灸具有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更易于突破种族文化背景藩篱, 使之“根生中国、花开世界”,为中华民族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20世纪60年代石学敏医疗援助阿尔及利亚时任马斯卡拉医院技术负责人
1968年,石学敏远赴阿尔及利亚,参加中国对阿尔及利亚的医疗援助,他时刻牢记党和国家的重托,彰显着使命担当。当时阿尔及利亚国防部长萨布,因骑马摔伤已瘫痪1月有余,遍请欧洲名医诊治未见好转。后经中国驻阿使馆邀请,石学敏赴官邸会诊,他诊断萨布为以急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他妙手施术,针到病除,立时萨布可下床行走,获得在场20余位欧洲医生和官员的齐声称赞。第二天,萨布亲自率军乐队迎接石学敏,当地第一 官方媒体《圣战者报》对此事做出了专题报道,以头版记录了在非洲大地上绽放光芒的“ 中国魔法 ”。在阿期间他诊治患者无数,将友爱互助的种子带到阿尔及利亚,助益了中阿友好关系的构建。3年后,石学敏光荣完成援阿任务,并受到国家外交部、卫生部的表彰,获得“ 针灸大使 ”的称号。
石学敏赠予外籍学生《石学敏针灸学(英文版)》
1972年,石学敏荣归祖国,他婉拒了行政岗位,回到他热爱的临床工作。当时针灸科发展停滞,他果断制定了针灸学科发展“ 十五年计划 ”——“ 培养一支队伍、建设一个基地、创造一批成果 ” 。他带领团队选取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疑难选取中风病作为研究方向。他遍览古籍,潜心研究,创立“ 醒脑开窍 ”针刺法,制定了严谨的组穴处方和针刺手法操作规范,开辟了中风病治疗的新途径。 他带领团队开展中风病临床及基础研究,1981年针刺治疗中风病率先获得天津市科技成果奖。
1995年,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 步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中医临床研究国家级科技奖项,也是当时中医领域获得的最高奖励。
石学敏认为,中医药不是简单的“ 一双手 ”、一根针、 一把草 ”,中医药是一门科学,科学就具备了标准和规范的属性。针灸作为疾病治疗手段之一,也应具有明确的量化概念。他围绕这一科学命题开展系统研究,针对中风病、胆结石、冠心病、三叉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针刺捻转频率、幅度、作用力方向等进行系统梳理。基于大量临床研究,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定义了针刺手法量学概念,明确针刺手法量学四大要素为针刺作用力大小、方向、施术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为推动针灸学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填补了针灸学发展史的空白。1986年,针刺手法量学研究获得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 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临床疗效已被广泛认同,20世纪末期, 石学敏在“ 醒脑开窍 ”针刺技术理论体系基础上,整合临床研究和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突出中医特色,发挥针灸优势,中西医学并举, 贯彻个性化中风病综合管理方案。将针灸诊疗、中西药物、康复疗法、心理干预、营养管理、预防策略等有机结合,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个性化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 石氏中风单元 ”。“ 石氏中风单元 ”极大减少中风患者致残率,使数以万计的中风病患者回归生活,获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推广项目。
石学敏始终以解决人民健康需求为要务,1983年他出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推行了“ 业余晚诊 ”、“ 家庭病床 ”等一 系列便民举措,使医院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
1986年,卫生部、人事部、天津市委充分肯定了“ 业余门诊 ”的改革举措,石学敏作为唯一一家中医医院院长,获得了全国首届十佳院长的荣誉称号,也由此赢得了“ 医疗卫生战线改革家 ”的美名。经过几代人接续努力,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以中医药诊疗为特色,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医药基地。2019年 ,经国家科技部、卫生健康委、军委后勤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的批准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批第四批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世纪70年代石学敏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针灸科主任时带领团队研习中医理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针灸成为中医药走向世 界的闪亮“ 名片 ”,在促进世界各民族文明互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石学敏有个独特的称号——“ 针灸外交家 ”。他运用广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技艺开展针灸外交,曾多次受国家外交部卫生部、外交部委派并圆满完成任务,获得高度赞扬。他曾率队前往缅甸,为多名缅甸官员实施诊疗,以纤毫银针解决了欧美发达国家都束手无策的卒中后吞咽障碍,彰显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价值与魅力。一位法国爱国侨领因多次罹患中风吞咽障碍,反复诱发肺感染,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石学敏受邀远赴巴黎为他进行诊治,仅针刺数次改善了临床症状,极大地提升了生活质量。在法期间,他还在中国驻法使馆举办了健康宣讲,获得当地广泛赞誉。自上世纪70年代末,石学敏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瑞士、前南斯拉夫、墨西哥、加拿大、罗马尼亚、 俄罗斯、新西兰等6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国际交流。上世纪90年代,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筹建新院舍时,为满足外籍病患就医需求,设计建造了集抢救、复苏、治疗、康复于一体的涉外病房,便于多国患者来津诊治 。好莱坞纪录片《9000银针》 的主人公便是来津治疗的美国籍中 风患者,此片真实记录了他在津针灸治疗中风病直至回归生活的全过程,此片在美各大影院上映, 并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引起广泛反响,也是针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在美国等地区的再一次轰动。
20世纪80年代石学敏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与ICU之父、生理学专家彼得·沙法(右)等合影
国际标准的制定是推动针灸国际化的必由之路,石学敏制订的国际标准《国际中医技术操作规范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加快了针灸标准化建设、国际化进程。此外,为便于不同语种、不同国家、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了解中医针灸,石学敏主编了多语种针灸学著作——《石学敏针灸学(英文版) 》、《石学敏针灸学(西班牙文版)》、《石学敏针灸学(法文版)》,促进了国际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石学敏还创办了国际性学术交流大会——“ 中国●天津国际针灸研讨会 ”,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品牌。石学敏以“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放眼国际 ”为目标导向,以针灸国际医疗服务、国际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为重点抓手,以“ 走出去 ”“ 引进来 ”的战略格局,双向发力,打造了鲜明的天津针灸“ 国际范 ”,形成了“ 世界针灸看中国,中国针灸看天津 ”的标志性成果,证实了针灸有跨国界、跨种族的力量。
石学敏获奖无数,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谢赫·扎耶德国际针灸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荣获“ 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天圣 ”铜人奖、“ 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 ”;
荣获“ 中国好医生 ”、“ 最美医生 ”等诸多荣誉称号 。健康是立国之基、发展之要,更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诉求。纤毫银针为当代诸多医学难题提供了“ 中国处方 ”,在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针灸的多元价值,升针灸服务能力、科学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当代针灸学者的必答命题。
古为今用,传承创新,不忘本来,开创未来。
面向国民所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针灸学者必须汇聚磅礴动能,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开创针灸领域科学化、国际化发展的崭新格局。对此,石学敏勾勒了这样的实现路径:第一,以现代科技诠释中医理论内涵,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提出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第二,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加快国际标准制定,在世界卫生健康问题处理中展现“ 中国特色 ”;第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将中医针灸、中医药文化推广到国际,在构建世界卫生健康共同体中扮演新角色。
他常说:“ 我一直有个愿望,等待我们共同实现:全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医,就有中国的针灸! ”
人物简介:石学敏,男,1938年6月6日生于天津,世界著名针灸学家,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文/白小果)
相关文章: